安徽省皖豫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22 19:10: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60字。

  安徽省皖豫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在答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的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涂满;
  4.如有作图需要,请使用2B铅笔作图,并加黑加粗,描写清楚.题纸上进行书写;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更正其它的答案.未在答题纸上作答的、在答题纸规定区域以外答题的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文献对季风的记载表明,我国先民已经认识到季风具有周期性。有了对季风准确而深入的认知,我国先民在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领域充分利用季风,不断丰富中国海洋文明。
  国先民在冬季利用西北季风前往东南亚地区,在夏季利用东南季风回国。这种利用季风的航海方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行的国家之一,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对外交往能力。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是从汉朝开始的。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开辟了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得以形成。当时,人们对季风的利用还比较被动,只能等待季风到来,再利用它进行远洋航行。不过,季风的时节性变化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这使得航海者可根据季风的方向选择航线,从而缩短航行时间,降低航行风险。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包括贸易和居留的时间,当时的人们一年中远洋航行的时间最多不超过五个月。这是因为当时商船等候季风的来临需半年以上。《汉书•地理志》的这一记载证实了古代大型船队进行远洋航行需要以季风为动力。
  东晋高僧法显访问完印度后要从海路回国,在爪哇待了五个月等待季风。唐朝时,鉴真成功东渡日本便充分利用了季风的规律。在此之前,鉴真五次出行都由于遇到寒潮或台风,未能顺利到达日本。第六次东渡正赶上冬季的西北季风,船只顺风而行,由扬州到达日本萨摩。可见,鉴真能东渡成功,与季风密切相关。
  到了宋代,帆船制造技术大大进步,帆船已能做到“风有八面,唯当头风不可行”,即帆船除了不能应对当头的风,可应对其他方向的风。西方到十六世纪才掌握这样的造船技术。自元丰以后,北宋朝廷每次派遣使者前往高丽,均定于五月二十八日由明州港口起航。帆船乘着南风,向北而行,顺风顺水,只需五日即可抵达目的地群山岛。同年七月十三日,使者启程返宋。
  元代主要利用季风开展沿海航运。《元史•食货志》记载:“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明朝郑和远洋航行主要依靠季风,尤其是在跨越印度洋时。借助印度洋冬季的东北季风,大型帆船即使满载货物,从斯里兰卡到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也仅需二十天,平均每天能航行一百海里。这不仅节省了航行时间,而且降低了航行风险。明朝祝允明《前闻记》中记载:“(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行十六日),二十四日到占城……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这一记载交代了郑和船队行经各地的日期,表明郑和船队了解并掌握了沿途各地季风发生、发展的规律。
  郑和船队出航的时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单次所费时间大多为两年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季风具有周期性,一个周期的季风不能支持船队往返,船队只能选择合适的地点等待另一个周期的季风来临。无论在何时奉命,船队都在冬季出发,在夏季回国。郑和船队下西洋时利用了冬季的偏北风,回国时则利用了夏季的偏南风。
  季风的周期性变化对中国农业有重要影响。每年五月,海洋季风携带暖湿气流越过南海,为江南带来连绵不断的雨水。阴雨天气会一直持续到六、七月。而这一时期正好是水稻成熟时期,充沛的降水有利于水稻生长。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沿海地区盛产水稻。
  在粮食作物中,水稻是沿海地区种植最广泛的作物。我国沿海地区先民还致力于挑选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水稻良种。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宋代福州地区种植的水稻有二十多个品种,这些水稻都有独特之处,福州地区的农户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品种,来提高水稻产量。北宋初年,我国引进位于中南半岛古国占城的占城稻。占城稻具有耐旱性强、成熟快等特点,能较好地适应我国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因而在我国沿海地区被快速推广。
  为了更好地满足对食物的需求,我国先民将目光投向大海,将海鱼作为重要食物。当捕捞海鱼也无法满足需求时,我国先民开始寻找新的获取食物的方式。他们发现,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会使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养分含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养殖业起到促进作用;在季风来临时,海洋中的水流会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于是,我国先民选择在季风来临时开展养殖活动,充分利用季风带来的富含养分的水流,提高养殖效益。
  除此之外,我国先民还会根据季风的方向和强度来调整养殖场的布局和投喂方式。我国先民还通过研究季风的波动规律,发现部分鱼类在季风盛行时期会进行迁徙。这一发现为养殖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根据季风的变化规律,我国先民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投放鱼苗或捕鱼,更好地管控养殖环境。
  (摘编自肖维芳《古人利用海洋季风——巧驶八面风耕海牧渔向深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先民对海洋季风了解的不断深入,
  我国远洋航行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国的对外交往能力不断提升。
  B.汉武帝非常重视开辟海上航线,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雏形的形成。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对
  外贸易的产生、发展,为我国海洋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生长。北宋时期,占城稻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种
  植,在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其性状得到优化。
  D.我国沿海地区先民有多种获取食物的方式,捕捞海鱼就是其中之一,当捕捞海鱼不能满足
  需求时,他们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探索海鱼养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高僧法显访问完印度后走海路回国,唐代鉴真第六次走海路前往日本,都有效利用了
  季风的规律,择时出航,成功到达了目的地。
  B.北宋自元丰以后,人们走海路从明州前往高丽,只需要五日,人们在冬季走海路从扬州前
  往日本所用的时间也会比在唐朝时所用的时间短。
  C.由于路途遥远,季风的周期有限,郑和的船队在一年里只下西洋一次,他的船队选择在冬
  季出发,既能节省航行时间,又能降低航行风险。
  D.在我国古代,养殖者要提高海鱼养殖效益,不仅要了解海鱼的生活习性,还有必要了解季
  风变化规律对水流的影响、季风的强度对投喂方式的影响等知识。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思路行文,分述部分论及我国先民利用季风进行远洋航行的典型事例。
  B.文章用大量笔墨,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我国先民认知季风,并利用季风航海的历史,层次分
  明。
  C.文章将西方十六世纪的造船技术与我国宋代的造船技术对比,突出我国宋代造船技术先进。
  D.文章主要从水稻种植、海鱼养殖两方面阐述季风对我国沿海地区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下列对原文中文献记载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交代了汉朝商船等候季风来临需半年以上的原因。
  B.《元史•食货志》的记载表明,元朝时人们从浙西到京师,乘季风走海路不超过十天就能
  到达。
  C.《前闻记》的记载交代了郑和船队下西洋时行经各地的日期和季风变化的规律。
  D.《淳熙三山志》的记载表明,宋代福州农户懂得水稻选种,他们选出了二十多个高产品种。
  5.郑和船队成功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郑和船队出航的时间的规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画室
  何小竹
  他的画室与许多画家的画室一样,很大,大到人走在里面会感觉自己很渺小。与其他画家的画室不同的是,他的画室里始终只有一幅画。这样说似乎还不够准确。应该说,这些年来,他都在画同一幅画。其实又不是同一幅画。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要说的是,他对一幅画进行反复修改——不,应该叫重画。你还是感到费解,是吧?那我就把他的画室和画室里的那幅画具体地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