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00字。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所谓“立面”,通常是指对物体的一种视图,严格一点的全称应该是“立面图”,对应于英文词汇“Elevation”。然而,在西方语言体系里,与中文“立面”相对应的概念,实际上还有一个词汇“Facade”。“Elevation”与“Facade”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性差异,中国建筑师并不是很清楚,而以“立面”这一概念加以涵盖。在中国建筑学术界,西方建筑文化中的“Elevation”和“Facade”两个不同概念被交混着用来诠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由此而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②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表现与诠释,基本上都是以“中国营造学社”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为基础。而在梁思成的理论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是被十分重视的,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早期的研究作品中,首先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区分了清楚的比例成分,一般将之分为阶基、柱或墙体、斗拱、屋顶四个部分,依据其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其建筑的风格——这种研究思路显然十分类似于西方古典主义,尤其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分析方法。然后,再将大量收集的不同朝代的古代建筑放在一起,以其立面来加以对比,彼此不同之处便是各自风格的表达,以此,西方流行的建筑历史就有了对应的中国摹本。中国建筑历史在相当大的成分上被诠释成一种立面风格的发展史。然而,这一诠释,与中国传统建筑之设计与建造的实际规律并不相符,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立面”比例完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工匠们在建造这些建筑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手法并不是西方古典主义的所谓“立面”法则。
③当人们沿着威尼斯的大运河游历时,所见到的正是沿河的各个建筑的立面,每一个重要建筑都有一张精美的“脸蛋”(Face)面向大运河(对许多建筑来说,这也是唯一的可视立面),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正如每个人只有一张脸面对世界一样。这一张张各具风貌与特色的立面构成了沿河(在其他城市则是沿街)的立面“交响曲”。这就是城市的立面之景,如此的“脸蛋”显然是古典建筑之艺术表现的主体部分,在这张脸上必须最充分地展示出该建筑及其主人的精华,所谓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此。
④然而,若是进入这些建筑之内,则又能发现,其室内空间与外立面没有必然的关系。不少这类建筑的室内经过各种设计的更新改造,而成为现代风格的博物馆、画廊、酒吧等观光场所,与外立面的古典风格已是相去甚远了。从这类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方面来看,大部分这类建筑的外墙体自成体系,这就造成了外立面的相当自由度,可以脱离内部空间的要求来自由考虑造型与比例。这导致外立面的设计成为此类建筑的主题,而且,很大程度上这种外立面的“脸”可以发展成“面具”,是可以后加上去的。
⑤显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不论从结构构造特点上来看,还是从对建筑的外观要求来看,都不存在这种外立面(Facade)的可能和必要。从梁思成为首的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开始,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诠释却套用了西方古典主义理论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导致这种立面比例分析的方法用于诠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之中。这里显然混淆了关于立面的“Elevation”(视图,可用于反映建筑的任一立面)和“Facade”(外立面、主立面)两个不同概念,中文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不同词汇来对应这两个概念,由此而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导。
⑥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基本上以工匠的营造活动为基础,并不依赖所谓的建筑师来专门设计,因此建筑设计的表现在原则上讲并不是必要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建筑物的表现,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对于特殊重要的主顾(如皇帝之类),工匠需要提供将要盖成的建筑的大体情形。还有一类,是工匠们用于研究、推敲建筑结构关系的图样,其中,剖面是最主要的,故谓之“侧样”。
⑦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人士,都应该清楚“侧样”的意义。从“侧样”上,工匠能够确定建筑的大部分构件尺寸和相互关系。在施工过程中,工匠们经常会在木板或是山墙上勾画出1:1的“侧样”来确定主要构件的标高。这一特点在《营造法式》中反映得十分明显,该著作中,“侧样”占了相当的数量,主要的类型都以“侧样”来加以呈现。相比之下,所谓的立面,即中国传统大木作体系之中的“正样”,在书中是极为少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多用于建筑物的局部呈现。
⑧其实,中西方建筑立面在概念上的差异,是来自于这两种文化中的建筑物在空间导向方面的不同。若以一个矩形平面加四面围墙再加两坡屋顶而成的基本建筑物形体为例来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在建筑如何面对人这一问题上,有着基本的差异。西方(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是以由两坡顶形成的三角形墙面(也就是中国人称之为“山墙”的一面)来面对人们的,而中国是以坡屋面的屋檐面对人们的。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立面正是发展自其建筑传统中的山墙,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强调了其垂直面的造型问题;而中国建筑中以屋檐面作为建筑物主要面对人流方向之立面的传统,其屋檐之下的墙面完全被屋顶的斜面和出檐所压抑,全然不可能发展出“Facade”这种东西。
(摘编自赵辰《“立面”的误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从根本上确立了研究与诠释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学术范式与方法。
B.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中,“立面”的审美表现不是目的,而是符合空间整体建筑要求与风格后的结果。
C.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传统建筑术语中的“侧样”与“正样”相关概念,来准确理解“Facade”这个概念的内涵。
D.文章③到⑤段描述了“主立面”的复合美感及其自由权力。而⑥到⑧段则解释了“主立面”不会出现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段中由“首先”和“然后”领起的两处古代建筑的研究过程,先后应用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B.原文一再强调中国工匠有要遵循的传统惯例法式与营造手法,也就是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提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C.作者在文中对比分析了中西建筑原则方法的殊异之处,指明误解,体现了辩证的思考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D.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风格类别通常以剖面来表现,立面多用于局部呈现,这明显与古典主义的建筑理念不同。
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Facade”的一项是(3分)
4.根据文本内容,就“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立面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立面的区别,填写下列表格。(4分)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立面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立面
结构关系 ① 内外分离
设计主体 工匠 ②
③ 坡屋面的屋檐面 ④
5.结合材料,分析“圣保罗大教堂”再建项目策划与设计思想的经典之处。(6分)
澳门大炮台山上的“圣保罗大教堂”最早由葡萄牙传教士于1682年兴建,在1835年最后一次遭焚毁。1990至1996年进行了修补,将该残留的教堂立面做了加固,并保留了原有的废墟,在立面墙体之后的开畅空间的铺地中展示原教堂的基本格局,使这一“废墟”已经成了澳门的象征性建筑地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历史的炮楼
钟法权
一只只凌空飞翔的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下发出欢快的高歌。海鸥的身影掠过炮楼,在椰林的上空久久回荡。
在老龙头与龙身的衔接处,高高耸立着一座高约十米的方形砖混三层建筑,这座方形的建筑不是寺塔,而是有着沧桑历史沉淀的炮楼。它是中国守边人的难忘记忆,也是中国军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炮楼最初为木质塔楼,因易腐烂,又常被台风卷入大海,所以屡建屡毁。到了清朝晚期才改为石砌,受技术条件限制,塔高仅三米半,一楼住人,二楼执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