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评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1990字。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评
高三语文
2025年10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编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已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
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已有7000年的造船史。
C. 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
D.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
2.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 )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船身的长宽比,以降低触礁风险。
B. 两舷和艉部设长橹,以适应狭窄海域。
C. 制作特大型铁锚,以探知海水的深度。
D. 运用过洋牵星术,以防范恶劣的天气。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
A. 编纂了有重要影响的航海文献《指南广义》。
B. 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C. 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数据。
D. 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从造船技术、航海科技、团队管理三方面展现中国古代航海成就。材料一以时间轴凸显造船工艺的演进;材料二通过《郑和航海图》解析定量航海技术的国际化融合;材料三强调人才协作与纪律对远航的保障。全文逻辑清晰,既彰显中国古代航海的世界领先地位,又揭示技术交流的全球性,兼具历史纵深与跨文化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错误。根据原文“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可知船舶技术不仅指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还包括升降舵、多副舵、游碇的运用。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少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1】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