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14 14:43:4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40字。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学科试卷
  (完卷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注]
  问:在您心目中,文化是什么?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答:文化,在我眼里,就是祖祖辈辈积攒下的那堆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就不知自个儿是谁。
  较之通常说的“发展”“前进”,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个尾巴。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文化的“老”,首先体现在载体上。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东西越稀少,光阴把它们淹没了。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老报刊、老电影、老唱片、长者、古董、博物馆、线装书、繁体字……都是“老”的载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正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破旧立新”和“反封建迷信”,把无数珍贵的“老”扔进了废品站和火堆里。如今,城市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铲倒、被篡改,建起了复古街。
  慢就是舒缓,即耐心、从容,对细节的迷恋。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匆、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都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我们停不下来,只好以“更快”代替“快”,用目不暇接屏蔽我们的挑剔。治疗焦虑的药方竟然成了——再快点,快得让自己来不及焦虑!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里讲了件事:墨西哥的山地民族有个规矩,上山途中,无论累不累,走一段即要停下休息,理由是“走得太快,人会丢了灵魂”。近年,欧洲兴起了一种“慢生活”运动,不是倡导慢,而是试图恢复生活本来的样子,正常的样子,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美和秩序。
  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的时尚。“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文化就是一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
  将来,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呢?许多年前,朋霍费尔预言说:“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前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这是很乐观的憧憬,但愿别辜负它。
  问: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诸子百家热”,各种出版物,从传媒到民间私塾和国学课程,您怎么看?您如何看待这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答:单就国学,我觉得不是什么坏事,国人需要精神秩序和资源,心灵上也有一种要和当代拉开距离的冲动。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价值观的混乱和人生游戏的诡秘,很多线索和逻辑要厘清,大家需要点答案和佐证,需要几句朗朗上口的话——好让游荡的精神有所搭乘。我们需要和某种遥远的事物相遇,从而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
  我床头常放一些古人的书。我喜欢看《诗经》,觉得它有点像那时候的社会新闻或副刊故事。它写得很老实,接地气,不装,不端着,很松弛。读它你觉得心很安静、很自由。我也喜欢明清小品,那时说话和现在有点像了,很随意,也不端着,且笔墨不再那么俭,体量宽松了,像穿睡衣的感觉。
  对诸子经典的价值,我说不好,缺乏深入研究。我认为古代书写有特殊性,用字非常省,别忘了人家是用竹简刻字,字库数量也有限,这使得每个句子都变成了一个富饶的信息库,潜量和潜能特别大。一个人说话比较多的时候,信息趋于明朗,但寓意减少,同时会出错。但当我只说一句时,此话的可阐释性、内部空间就特别大,所以你会发现,古人那几摞书简,简直成了聚宝盆,可供后人无限地挖下去。每个时代和个人都可据自己的需要和精神倾向,生产附加值……就像《红楼梦》出来个“红学”一样,那是立方级的信息倍数。
  先人一句话,十个后人会讲出十个意思。我看今人讲圣贤,更多感受到的是时代的精神需要。缺什么,就打着灯笼去找。其实,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无论政治格局、社会信息、生活游戏和逻辑,都大大简化于今天,你要用他的智慧破解今天的复杂,我觉得不对称。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膜拜诸子的深刻,不如欣赏彼时的天真和精神的纯美。你不觉得孔子很天真吗?天真也是伟大啊。
  我们今天丢的贵重之物里,______。
  先人很了不起,他用天真造了一部天书。当然,你不妨把它读成深刻,读成权威。他们的书都是有气场的,如光风霁月,能激发后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置身其中,如同沐浴,心灵在洗澡。
  (摘编自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注]本文节选自《时代的疾病——精神访谈录》,作者于2009年根据对话整理进书籍《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自然忧思卷)。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化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意在强调文化具有制约盲目、防止时代发展脱缰的反向力量,并非指其阻碍时代发展。
  B. 对于国学热,作者认为国人是为了寻找精神依托,让游荡的精神有所搭乘,这种需求有其合理性。
  C.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天真”是指古代文化和古人精神中纯美、质朴的特质,作者欣赏这种特质。
  D. 诸子经典的书写有特殊性,用字省,信息库富饶,故每个时代和个人都能从中挖掘出与自身相符合的内容。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举墨西哥山地民族“走一段即停下休息”的规矩,能够论证“我们停不下来,只好以‘更快’代替‘快’”的观点。
  B. 文中引用朋霍费尔的预言,是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理想状态,这与快节奏的现状形成对比,强化了对文化本真的追求。
  C. 文中描述作者喜欢读明清小品,说“体量宽松了,像穿睡衣的感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经典阅读带来的独特精神体验。
  D. 文章以访谈形式展开,在问与答的互动中让抽象的文化思辨“落地”,避免了纯论述的枯燥,强化了观点的层次感。
  3.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完整,不超过10个字。
  4. 文中提到“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的时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本文与鲁迅 《拿来主义》存在差异,请简要分析。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访谈形式探讨文化的本质与价值,将文化比作“拖时代后腿的定力”,强调其作为稳定器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具有“老”和“慢”的特征,是应对现代社会浮躁的良方。文章辩证看待国学热,既肯定其精神价值,又指出古今差异。语言生动,善用比喻,在思辨中不失趣味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故每个时代和个人能从中挖掘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容”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古人那几摞书简,简直成了聚宝盆,可供后人无限地挖下去。每个时代和个人都可据自己的需要和精神倾向,生产附加值……就像《红楼梦》出来个‘红学’一样,那是立方级的信息倍数”可知,原文说的是“都可据自己的需要和精神倾向,生产附加值”,而不是“从中挖掘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容”。
  故选D。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忆卢沟桥①
  许地山
  记得离北平以前,最后到卢沟桥,是在二十二年②的春天。我与同事刘兆蕙先生在一个清早由广安门顺着大道步行。
  出大井村,在官道上,巍然立着一座牌坊,是乾隆四十年建的。坊东面额书“经环同轨”,西面是“荡平归极”。建坊的原意不得而知,将来能够用来做凯旋门那就最合宜不过了。
  春天的燕郊,若没有大风,就很可以使人流连。树干上或土墙边蜗牛在画着银色的涎路。它们慢慢移动,像不知道它们的小介壳以外还有什么宇宙似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