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30字。
202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形象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和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形象思维永远不离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象。相反,在这过程中,形象的想象愈来愈具体、生动、个性化,“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因此,形象思维是个性化与本质化的同时进行。
对艺术家而言,形象思维的第一步是善于在广阔繁复的现实生活中捕捉那些本身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或容易联想起这种意义的形象。例如果戈理小说《外套》的材料得自朋友的笑谈,但果戈理却“沉思起来”。显然这故事中有某种东西打动了他、触发了他,使他开始形象的想续,最终完成这篇深刻揭露旧俄社会本质的作品。进一步,从注意捕捉形象到使这形象发展成长,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如古代以诗题试画:“所试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短笛,其意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亦见舟子之甚闲也”。为何夺魁?“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是要求表达出牧歌式的农村气氛。故“非无舟人,止无行人”比连舟人也没有更深刻、更真实。这是巧妙,是含蓄,也是深刻。只有对形象作精细的推敲琢磨,才能使它更真实准确地概括和反映出生活中本质意义的东西。形象思维还有一个主要特征:它永远伴随着美感感情态度。在整个形象思维过程中,艺术家每一步都表现着自己的美感或情感态度,并把这种态度凝结体现在作品里。正如《乐记》所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另外,生活本身具有一定的情绪色调,只要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是具体的形象捕捉和想象,生活形象就自然会激起一定的情感态度。“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文心雕龙》),正是此理。
(摘编自李泽厚《试论形象思维》)
材料二:
形象 (直感)思维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就问,既然不可言传,那么怎么能理解,又如何加以研究呢?《易》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圣人立象以尽意”。例如中医诊断首先是立“象”,大夫通过多种媒体(望、闻、问、切)等感知及自身体会,形成与各种病症对应的模式类。立“象”是十分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大夫的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过程,是由大夫的大脑这一系统来完成的,最终通过综合集成把实践经验沉积于大夫的脑中,形成表征与各种病症相对应的各种模式类的“意”,达到立象表意。在此过程中,我们把描绘整体形象的比较抽象的象称为“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象思维全程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象,但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形象思维的过程,是从现象深入本质的过程。
B.“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短笛”看似与诗中“无人”“孤舟”的形象相左,却含蓄巧妙地传递出闲适自在的神韵。
C.人的模式识别首先通过认知立“象”,并通过综合集成总体掌握“意”,然后以“意”之间的相似性搜索以识别新模式。
D.“语义句法方法”是一种用结构信息和属性信息描述计算机的模式识别的方法,催生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2.下列对材料二“语义函数”的图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木叶”》中诗人锤炼“木叶”形象,使之比“树叶”更准确地反映本质意义,这可用材料一强调要对形象作精细推敲来解释。
B.材料一引用《文赋》《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论来阐释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引用精炼恰当,增加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C.材料二引用中医诊断的事例,意在说明形象思维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应借助立“象”来实现“言传”。
D.两则材料都认为形象思维与情感密切相关,强调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对搜索识别现实形象有积极作用。
4.两则材料都谈及“形象思维”这一概念,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人工智能“形象思维”的发展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①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