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5990字。
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
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阂。
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
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
“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键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之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喊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汇成新时代的“新工人文学小组”,“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与此同时,在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他们超越了个体,获得了集体认同,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彻底质变。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文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后形成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的四大文体的规范和划分。除了文字之外,创作者运用网络链接技术,将图像、表情包、声音、色彩等一切觉得有关的元素插入,从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全新的大众文艺审美特质。同时,“新大众文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学科以及“文史哲”大类的学科限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动植物学,以及理、工、农、医、牧、商等学科中的活态文化,通过大众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语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语体规范和修辞规范,体现出更加广阔的张力和创造力。新词汇、新表达、新修辞被广泛吸纳,语汇朝着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元、更精确的方面发展,时代性、民族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社会属性和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开掘。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阅读革命。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也可以自由评论,甚至加入创作,从传统的静态沉浸式阅读模式,转变为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移动化、场景化、交互化,成为“新大众文艺”最为显著的阅读特征。
“新大众文艺”开启了全新的“全民文学”模式,实现了“人人皆可当作家”的文学梦,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边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为文学最为本质的“虚构性”“想象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
(摘编自《延河》编辑部《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
材料二:
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也同样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写作越来越纯化为一个“怎么写”的艺术问题,作家们热衷于各种语言变革、形式实验、叙事探索,写作上花样翻新,那时的口号是,重要的不是写什么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社会时局 客观形势和文学理论、创作者思想等主观原因,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宏大目标最终无法实现。
B. 创作者身份的泛化是“新大众文艺”的特质,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使新大众文艺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根本转变。
C. 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让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阅读者可以与创作者实现双向的交流并发表评论,形成新的作品。
D. 随着“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传统文学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呈现出了全新的特性,文学的本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五四“平民文学”到新时代“人民文艺”,文学创作理念、任务不断变化,大众文艺服务对象的内涵不断深化。
B. “新大众文艺”的语体革命打破传统的语体与修辞规范,词汇的发展使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C. 材料二既认可文学写作形式探索的贡献,也批判过度追求形式而流于纸上游戏的弊端,这种评价是对文学发展的理性反思。
D. “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体验生活,他们依赖经验的写作往往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 下列哪一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经验即存在”的创作特质?( )
A. 作家通过短期支教体验创作校园小说,塑造理想化教师形象。
B. 诗人将古典诗词格律转化为现代诗歌,探讨存在主义哲思。
C. 快手主播记录十年卖菜经历,用方言讲述市井生活,视频点击破亿。
D. 纪录片导演跟踪拍摄非遗传承人,剪辑成《匠人精神》入围国际影展。
4. 两则材料在论述“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新工人文学小组”作品得到集体认同的原因。
【解析】
【导语】本文梳理中国新文学史上三次大众文学运动,从五四新文学的局限、左联文艺大众化的挫折,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为人民服务”方向,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两则材料共同呈现文艺大众化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进历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错误。材料一强调“新大众文艺”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质变,是“创作者身份泛化”与“读者双向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因“身份多元化”。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械师(节选)
石钟山
1937年淞沪会战,吴淞口的阵地上,一片狼藉。
日军从海上舰艇起飞的飞机,对德械装备的第八十七师一团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八十七师的一个整编团,拉上阵地还不到十天,就只剩下眼前这十几号人马了。
接替一团阵地的是德械八十八师二团,当二团的人马奔赴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这里几乎被日军的飞机炸平了。二团的士兵列队为一团的十几名士兵送行,副连长张所一眼看到了残兵队列里的于重阳。他的目光透出恶狠狠的凶气,似乎想用眼神把于重阳活剥了。
张所下意识地握紧了怀里的枪,此时只要他把枪口斜调过来,轻轻地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