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三高考考前保温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9/2 22:15: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570字。

  2025届高三语文保温卷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25.0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经历了历史积淀的节日,因为年深日久,仪式满满,代代传承,人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往往对其隐藏着的文化密码日用而不觉。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春节里见得最多的一副春联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横批是“普天同庆”。如果你读过《春秋》,就会发现这副对联其实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它源自《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这段经文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元”是君王登基的开始,春是一年的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将“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呢?汉代学者何休注释说,“统”就是“始”,“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这一说法被广为接受,就是说,接受神圣天命的王者,要将政教通行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确立正月初一,给天地、百姓、万物一个全新的至正的开端,开辟历史的新时期和天地的新纪元。
  时间在这里统摄了空间,或者说,只有当时间的标准确立之后,社会才获得稳定秩序,天下才得以统一。这并不全然是人为的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产物。春节是人们从狩猎采集转到农耕之后的一个节点性时间,秋收冬藏、谷粮归仓,阶段性的收获结束了,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运作。地球永远在运动,周而复始;春节每年都来临,从不缺席。春节表征了“辞旧”与“迎新”的双重含义,从农事的自然时序推衍到社会的节令,进而成为生命的韵律和生活的节奏。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人文时间融合为一,已经是内含于中国文化基底的思维和语法。人们经过一年的劳作,在春节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为新的开始蓄积身体与精神能量。
  这是一种源于古老文明的智慧,蕴含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协调即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当然部分地打破了农耕社会的许多时间秩序,但是它不会消逝。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核,尽管春节的外部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其内部的精神观念,如敬老爱幼、阖家团圆、祈福憧憬等,依然生生不息。尽管我们童年时代的许多春节仪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人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这些新的形式,尤其是新媒体、数字化的过节方式,继续传承着这一文明的果实。
  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人类整体性文明贡献了中国的人文智慧,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摘编自刘大先《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材料二:
  记者: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春节文化?
  刘魁立:传承发扬春节文化,首先要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其实,我更愿意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从古至今,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年”是总结昨天,在此画下一条线,迈入一个新的时间周期,许下对未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和其他经历了长久历史积淀的节日一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仪式,体现了中国的人文智慧。
  B. 将“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既突出了王权的神圣,又显示出王权的责任,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至正的开端。
  C. 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是因为春节文化起源晚,不能体现总结昨天、许下美好希冀的文化精髓。
  D. 年味儿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情感上,只要人还能产生过年才有的特定情感,年味儿就不会消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标示的是一个节点性的时间,所以只要地球运动的规律不变,它就不会消逝。
  B. 近年出现的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是传统民俗的延续,是春节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大年初一见人说一声“过年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是由特定的春节氛围决定的。
  D. 恢复过年的仪式感并不只是照搬过去的做法,而应将过去好的做法融入当今社会。
  3. 下列访谈问题最能与材料二画横线句子内容相关联的一项是(   )
  A. 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您认为春节如何走向世界?
  B. 春节具有娱乐属性。您认为古代的春节娱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C. 中国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有44项。您认为春节申遗有何特殊之处?
  D. 春节有数百项艺术非遗。您对这次春节申遗成功有怎样的思考?
  4. 材料一揭示了春节的哪些“文化密码”?请简要概括。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请根据材料谈谈总书记的话对我们传承发扬节日文化有怎样的启示。
  【解析】
  【导语】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蕴含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哲学智慧,完美融合了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人文时间。材料一揭示其“天人合一”的文化密码,材料二则展现“年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传统节日既要守护“敬老团圆”的精神内核,也要拥抱“微信拜年”等新形式,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中永葆生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春节文化起源晚,不能体现总结昨天、许下美好希冀的文化精髓”错误。根据原文“‘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从古至今,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可知,用“年文化”代替“春节文化”,并非因为“春节文化起源晚,不能体现总结昨天、许下美好希冀的文化精髓”。只是说明“年”的历史更悠久,但不能就此说春节文化不能体现相应精髓。
  故选C。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虫子也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他怕虫子。
  ③能给人看病治病的人,是个好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他成了朋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