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4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日常生活中,休闲指人们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开展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忙碌与压力交织的现代生活间隙,我们应葆有身心融合的休闲智慧,建立对休闲的正确认知并理性选择,真正可以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生活,享受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大旨一致:(甲)
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从“休”字的起源来看,其含义是人倚木而息。如《诗经•汉广》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达了对无法在南方乔木下休息的惆怅。在身体放松的基础上,“休”又被赋予了美好、喜悦等情感义项,比如《周易》中的“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古希腊语“休闲”一词同样包含身心融合的整体观。对古希腊城邦公民来说,休闲就是从事艺术、锻炼、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包含身体活动,又包含思辨活动。可以说,休闲作为身心融合的智慧与实践方式,早在轴心时代就已是东西方之所同见。
大有文章:中西休闲思想中的身心一体共美
中国身心合一的休闲理念贯穿并发展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中。儒家强调在休闲中体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道家更侧重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融摄多种休闲智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李白寄情月琴,闲吟出“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王羲之游心翰墨,挥毫写下《兰亭集序》;黄公望纵情山水,绘就《富春山居图》……这些都是文人雅士在休闲生活中追求物我和谐、身心一体与精神自由的精致表达。
自古希腊以来,休闲在西方文明传统中常被赋予哲学探索的使命,成为智慧启迪的沃土,身心统一的整体休闲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传统,未曾间断。近代以来,西方虽经历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带来的扬心抑身休闲观,但是在胡塞尔等人看来,身体性是物理身体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休闲乃是身心统一的产物,身心统一、主客一元的休闲甚至被视作沉沦的救渡之道。
可见,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在中西思想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是我们重新审视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宝贵理论资源。
大放异彩:休闲实践中的身心整体福祉提升
身心融合的休闲观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更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身体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抽离出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认知资源的消耗和身体的疲劳,而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则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注意力,提高认知能力。
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还能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有学者用“严肃休闲”来描述那些需要一定技能知识、能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在适度挑战与个人技能匹配的活动中,人们能达到最佳的心理激活状态,由此忘却烦恼、摆脱压力,实现身心的完全放松和融合。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就曾为梭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乙):身心融合的休闲实践展望
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积极健康的休闲并不存在唯一推行标准。尽管如此,积极健康的休闲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修身养性。无论是寻求刺激的极限运动,还是寻求内心平静的冥想和瑜伽,无论是在自然山水间探险,还是在城市街巷中漫步,抑或是在书籍中与古今智者对话,我们总能在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因此,在忙碌与压力的缝隙中寻找休闲时光,可选择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的休闲方式,让生活不仅有速度与效率,更有温度与质感。
(丙)。休闲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心理认同感。休闲不仅是表达与探索自我的生活空间,也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空间。人们因同一个休闲爱好,跨越地域、身份与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回归自然。爬山、溯溪等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搭建起逃离都市樊笼的桥梁,让人得以沉浸自然。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走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创造意义。从阅读写作到音乐绘画,从戏剧欣赏到参观展览,每一种休闲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今智者对话;参观博物馆展览,我们则能直观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余韵;聆听音乐会、观看表演艺术,更能让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拥抱这个多元
而又精彩的世界。休闲便成为文化素养提升的温柔推手,引领每个人于平凡中发现与创造各自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践行身心融合的智慧休闲之道,通往高质量美好生活。这不仅需要个人自觉作出智慧的休闲选择,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政策引导、公共空间建设、文化活动推广等方式,提供更多元的休闲资源,营造更健康的休闲环境。愿我们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健康休闲活动,在休闲中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向“健康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大步迈进。
(摘编自刘慧梅《身心融合共美:智慧休闲之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对“休闲”的词源追溯,可知中西方休闲观都强调身心融合关系,但中国侧重身体活动,西方更侧重思辨活动。
B.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基础,是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这根植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C.身心融合的休闲观,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与福祉,但想要自我实现,还得靠“严肃休闲”。
D.积极健康的休闲是一种能触动心灵、舒缓身体,促进社交互动,激发智慧与创造力,并且蕴含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身心融合”的“融合”,并非指身体与精神简单叠加,而是强调二者在休闲中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
B.“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此句以递进句式由浅入深地阐释休闲的多重价值。
C.瓦尔登湖畔的散步、耕种等日常活动为梭罗提供灵感,此例论证了自然能够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的观点。
D.文章从词源追溯到传统梳理,再到实践价值分析与未来展望,体现了由历史到现实、由理到实践的论证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3个字。(3分)
4.请参考“知识卡片”,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休闲”话题的。(4分)
知识卡片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根据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特点,从“身心融合休闲智慧”的角度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
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活动调查表
休闲活动类型 占比
消费购物(美容美发、放松疗愈、游乐游艺等) 63.78%
文化休闲(观看展览、观看演出、参与节事等) 19.00%
体育健身 11.06%
居家休闲(网络购物、社交聊天、发呆冥想等) 6.16%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4》)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搪瓷缸子
史 鑫
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
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