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5 18:43:06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5850字。

  福建省宁德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物质守恒理论
  关增建 马芳
  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本原,它充斥于所有空间,亘古长存,永恒运动。气聚成物,物散复气,物有存亡,气无生灭。从这些说法出发,古人又发展出一种物质守恒观念,认为在形和气的转化过程中,气的总量不生不灭,在量上是守恒的。本来,元气的分布是无限的,而无限的东西很难说其守恒与否,因为无法从量上去加以把握。古人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们是从物和气的转化过程及气的生灭角度提出这一守恒观念的。这早在《淮南子》中就已经显露出一些端倪了。
  《淮南子•精神训》说:“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为什么会如此呢?《淮南子》解释说:“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蜒填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造化者之攫援物”,就是指的自然界物质的生成。《淮南子》以陶器的制成和毁灭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物质在转化过程中的不生不灭原理,表述了十分清晰的物质守恒观念。
  在《淮南子》之后,则以北宋张载和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张载认为,气充满了整个宇宙,没有任何物质的虚空是不存在的。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因为气充斥于空间,没有固定形体的空间就不能看作虚无,“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
  充斥于太虚的气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张载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同上)又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烟温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即气是自动不止的。
  在气的诸多运动形式当中,聚和散是其基本的一种。气聚而成有形物体,气散复归无形太虚。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气的聚散构成了物体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转化,它不是气的生灭。张载指出:“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离明,指光线,气聚成物,光线可以作用上去,才能为人所见。弥散分布的气,光线作用不上去,人也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这并不等于气不存在。物只是气一时的集聚,是气变化的客形,它的本质还是气,最终还要散归为气,气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物由气聚而成,物散复气,可见气不会消亡。张载说:“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蒙•太和》)这就是说,聚后形成的物、散后回归的气,都是气之体。只有认识到在物质形态转化过程中气并没有消亡,才可以与之谈论自然界的道理。气不会消亡,也不会自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正蒙•太和》)张载强调无限的空间不能自动产生气,说如果能生的话,空间是无限的,气则是有限的,这样气的“体”与其功用(弥散分布于所有空间)就不相一致。所以,必须认为气是不生不灭、亘古长存的。这样,在物质形态转化过程中,气的总量守恒的思想,已经被张载揭示出来了。
  王夫之用更清晰的语言论证并发展了张载这一思想。他举例说明物质不同形态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现象,说:“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篮盖严密,则郁而不散。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有形者且然,况其烟温不可象者乎!”(《张子正蒙注•太和》)王夫之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物质不灭。这三个例子给人的直观感觉都是原来的物消失了。王夫之强调指出,这些物并没有消亡,它们只不过是转化成了希微无形的气,人看不见而已。物本身也是气,在这些转化过程中,气总体并没有减少。气“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细温之本体,非消灭也”。(《张子正蒙注•太和》)
  王夫之特别指出,气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运动,但没有生灭。对于气,“曰往来、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灭。生灭者,释氏之陋说也。倘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同上)“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这是宋儒的语言,王夫之反对此论,他质问道:如果说气可以消灭,在宇宙之中何处是其转移消亡的地方?如果说它不断地被产生出来,宇宙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储藏来供它不断消耗而不匮乏?王夫之的这些论述虽然是思辨产物,但它们所表述的“气”“形”总和不生不灭,亦即物质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思想还是比较明确的。
  中国古代这种朴素的物质不灭思想,并非仅限于张载和王夫之,例如明代哲学家吕坤亦曾提到:“元气亘万亿岁年,终不磨灭,是形化、气化之祖也。”(《呻吟语•天地》)张载和王夫之的论述,只不过更为清晰而已。
  应该指出,中国古人这种物质守恒思想,并非是通过定量观察物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在大量科学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它是古人哲学思辨的产物,属于前科学阶段,尚未达到物理学上所说的物质守恒原理的高度。
  (选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子》用陶器“破碎复归其故”的比喻,揭示了物质在形态转化中总量不变的朴素守恒观。
  B.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否定绝对虚空的存在,为气的不生不灭提供了本体论依据。
  C.王夫之通过观察汞加热蒸发的现象,首次用科学实验证明了气与形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D.中国古代物质守恒思想虽未形成科学理论,但已达到物质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哲学认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的论述,阐释了物体可见性的本质原因与条件。
  B.张载否定“虚能生气”,因为若“虚能生气”,则气的“体”与其功用就不相一致了。
  C.吕坤“元气终不磨灭”的观点,可作为张载、王夫之之外物质守恒思想的又一佐证。
  D.中国古代守恒思想虽缺乏实验支撑,但它却是近代物理学所说的物质守恒原理的基础。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产生于“有”,而“有”又产生于“无”。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C.“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油脂成为燃烧物很快就结束了,而火的传续却是没有穷尽的。
  D.“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既有“理”也有“气”。所谓“理”,是形而上的根本法则。]
  4.张载与王夫之都论及物质不灭思想,请根据文本分别梳理、概括二者观点的主要内容。(4分)
  5.作者评价中国古代物质守恒思想“属于前科学阶段”,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箱子岩(节选)
  沈从文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地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
  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