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五)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6/10 17:10:58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230字。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五)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离开丑孤立地去求美,得不到美;相反,若能把丑置于美之旁,那么美就在对比中显露出来了。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把丑作为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为美的条件,成为美的一个源泉,这也就是作家为什么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丑常常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一般地说,美,特别是浅层的美,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都过多地炫耀其外部,没有余力去表现其内部。当面对这些事物,我们在没有感知其本质的情况下就能顺利地感受到美。而丑的对象在外在形态上让我们在心理上产生阻拒,不会顺利地让我们获得审美愉悦,但却促使我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和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的、更震撼人心的美感。
  中国古代画家中,有不少人是画石的,而且差不多都是画丑石,这是什么道理?清代郑板桥说,“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丑而雄,丑而秀”。“至好”“雄”“秀”,都不是石之外在形象,而是石之内在的气象、神韵、意味与象征,是更深层的东西。
  文学是主体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作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束,它可以刺穿丑,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人们对至善至美的向往和追求。作家在描写丑的生活时,通过审美理想的照耀,使丑显示出来,进而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丑的事物本身是令人厌恶的。同一个卑鄙的家伙打交道有什么愉快可言。但是把这个家伙痛斥一顿不是一件快事吗?在美的理想的法庭上裁决丑,难道这不能产生特殊的愉快和享受吗?审丑就是对丑的批判,作家要以审美理想的光束照耀生活丑,才可能使之成为艺术美。
  (摘编自童庆炳《“美玉出乎丑璞”作家的审丑经验》)
  材料二:
  审丑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命题之一,这种主要源自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了世界性的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也深受影响,无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新时期文学”,还是21世纪初的“新世纪文学”,都不乏审丑的文学,而且前后相继,显现出明晰的脉络。然而,并非描写丑与恶的文学都是审丑的文学,在“新世纪文学”的很多作品中大量地暴露且不加节制地书写丑与恶,这不禁让人深思:这是审丑的文学,还是丑的文学?“审丑”作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急需对它作深入细致的辨析。
  (摘编自潘道正《堕落的轨迹:从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丑的对比下,美会更突出,因此在文艺作品中丑只能作为美的背景而存在。
  B.之所以中国古代画家热衷于画丑石,是因为他们想表现的不是石头的外在形象,而是其气象、神韵等更深层的东西。
  C.在文学中,丑的内容会引起不和谐感等审美感受,但它如果为艺术形式所征服,就可能引起正面的审美反应。
  D.审丑要从丑的事物中发掘出美,是间接审美。与直接审美相比,它更复杂,对创作者的艺术天分要求更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封闭保守、胆小多疑、恐惧变革,契诃夫以批判的笔法去揭露别里科夫的丑态,使小说具有了美感。
  B.而对丑的事物,人们会自然地被丑的内在吸引,发现丑的外表下的丰富的内涵,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美感。
  C.如果作家只客观地呈现丑而不用审美理想去照耀它,生活丑就难以转变为艺术美,这样的作品就才是审丑的文学。
  D.新时期文学重视审丑,新世纪文学对此有所继承,但新世纪文学中一些作品已不是审丑文学,而是丑的文学。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画横线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4.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普通农民阿Q可怜、可笑、可悲的形象。阿Q在小说中丑态百出,但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他是公认的不朽的艺术形象。请结合《阿Q正传》相关内容及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两则材料对中国当代审丑文学的发展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雨天的刨木花
  许冬林
  ①雨下得看不见雨。只听见屋檐下的水声,滴滴答答的像雨躲着藏着聚到一处去说话。介于鸭蛋蓝和蟹青色之间的天空,有种蓬松感。
  ②雨线大约是极细密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肌肤和呼吸都汪在丰沛的水分里。这样的日子,一切都像是软的,都像是坍塌下来,丢了轮廓,变了形。
  ③丢了轮廓的,还有我的父亲。在下雨的日子,我的父亲不再是平日里那个一脸严肃的父亲,他敛了锋芒,变得和气而陌生。在那个三十多年前的乡村,我和弟弟穿过笼在雨雾里的田野和村庄,奔回家,迎接我们的常常是满屋的刨木花:并不敞亮的瓦屋里,空气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