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640字。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声阅读已经成为大众全新的“阅读”形式。如果进一步审视消费者的阅读内容则会发现,由传统文学经典制作而成的有声作品具有较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传统文学经典作品受众基础广泛、文化底蕴深厚,几乎所有的声音媒体平台都注重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布局。很多声音媒体平台在页面导航中将文学内容列为重要的板块,如喜马拉雅有“人文国学”分区,荔枝FM有“人文”“有声书”分区,并把《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相关的音频作品作为分区的重要内容。
其实,传统文学经典作品的声音传播早已有之。在广播时代,评书艺术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的演绎,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西游记》中的奇幻冒险等带入了千家万户。那些在电波中流淌的声音,让听众在想象的世界中邀游,成了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而今天的声音媒体平台在延续广播媒介优良传统的同时,通过更多样的表现形态,赋予经典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
也许会有人批评有些解析类作品加入了诸多今人视角,而且需要付费收听,已不再是人们熟悉的文学经典,而成了“古”与“今”的混纺品。但其实,这些有声作品创作并非要取代文字,而是对原文学经典里的文字内容进行再利用和再生产。其在新传播形态下对文学经典的声音化处理,是为了适应碎片化传播和不同消费场景(如运动、通勤、睡前等)。这并不会造成“历史感的消失”,反而能拉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促进听众对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接收。通过声音的转化,那些文学经典以更加鲜活的面貌走近受众,在声音媒体平台上再次掀起文化热潮。
化用罗兰•巴尔特“文字扩充了图像原有的含义,并生成一个全新的所指”的表述,声音媒体平台上这些文学经典的有声作品也扩充了文字原有的含义,并生成一个全新意义的世界。它们不仅要葆有文学经典所固有的文字的“历史感”,还应通过艺术化处理呈现声音上的“新鲜感”。因此,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声音化创作时,应在尊重并理解原著的基础上以时代的眼光“讲”出新意,这成为文学经典有声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广播时代至今,广播剧作为声音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文学经典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通过演员的声音表演、环境音响、音乐设计等艺术手段,将文学经典中的情节、人物、场景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而当下声音媒体平台上的有声剧在保留广播剧以声音表演为核心特点的同时,引入多声道技术、空间音效与交互式设计等,构建出更具层次的声音景观。比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制作的《红楼梦》全本有声剧邀请了上译厂30多位专业配音演员加盟,还设置首席知识官,为观众解读作品涉及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宗法礼仪、诗词曲赋等中国历史常识,设置讲解专家,逐回分析作品,带听众深度理解文字和声音之美。这种复合型叙事体系能营造更加独特的欣赏体验——原作者、原文本和新演播者、新见解,两个叙事者和两个叙事空间在同一个作品中交织,构建了更立体的声音世界。首席知识官和讲解专家的存在,为听众打造一种类似“公开课”式的文化空间。他们既像“导游”,导引听众徜徉于有声剧集营造的声音景观中,又似“导演”,为听众讲解作品的故事内容,阐释作品的价值立意,让听众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理解作品。
从对原著的忠实再现,到对文本的创新扩展,这种演播叙事让声音从背景走到前景,成为听众理解作品的重要媒介。由声音景观所引发的视觉想象,又让听者体会到了不同感官间的联动,在情境化的再现中编织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高贵武、徐佳慧《“睡前故事”不仅仅属于孩子们——声景里的文化传播》)
材料二:
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与文字、图像不同的阅读体验,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字、图像的不足。但是声音作为传播载体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谁为读者操控着声音?
在论及文学作品图像化现象时,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图像的“具象化”特征影响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并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试图实现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愿望可能落空,这个问题同样在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现象中存在。与标准的印刷体文字相比,“因人而异”的声音传达具有情感性,本雅明将“讲故事”看作一种艺术,“讲故事总是重述故事的艺术”。这里的“艺术”实际上指的是讲故事的技巧,同一个版本的故事,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情感讲述出来,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需要借助具体的朗读者,而朗读者的声音和情感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着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过程中,故事的讲述者,也就是声音的操控者,具有一定的权威。
(摘编自杨会《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与文学的听觉化转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声阅读平台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赋予传统文学经典新的生命力,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
B.有声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改编需要忠实于原作品,避免现代视角的无形渗透,以保持其历史感。
C.声音媒体平台上的有声剧利用多声道技术和交互式设计,为听众构建了更具层次的声音景观。
D.广播剧和有声剧在传播文学经典时,均注重通过声音表演和音响技术等手段呈现作品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原文朗读作品能作为例证,说明复合型叙事体系能为听众营造更立体的声音世界和文化空间。
B.文学作品的有声呈现因朗读者的情感注入,使受众对作品的理解趋同,这势必会消解阅读的多元解读可能。
C.有声作品虽弥补了文字与图像的不足,但其“具象化”特征容易使听众的想象空间受到朗读者声音的制约。
D.本雅明认为“讲故事的艺术”关键在于故事的原创性,这相当考验讲述者的技巧,因此上升到了艺术范畴。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文本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有声书平台的听众留言道:“听完《水浒传》有声书后,我对鲁智深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再读原著时反而觉得文字描写太浅陋了。”
B.一位网络电台主持人说:“我们制作《百年孤独》有声书时,十分尊重马尔克斯的‘意识流’写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朗读,不做调整。”
C.某中文系学生在听完有声朗读余华《活着》后,在一篇学术论文中这样写道:“有声书让《活着》的苦难叙事获得了更立体的情感表达”。
D.某出版社制作了一版《西游记》有声剧,邀请不同地区的配音演员来演绎,播出后听众纷纷反馈,不同地方的乡音让大家很出戏。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历史感”与“新鲜感”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小林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为了进一步研讨该话题借阅了相关书籍,下列是他笔记本上的两则学术观点,请任选一则,并简要分析它与材料的互通性。(6分)
序号 作者与论著 观点与简析
甲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媒介即讯息”:媒介形式本身(而非传递的内容)会重塑人类感知和社会关系。媒介技术决定信息被接收的方式,进而改变其意义。
乙 刘勰《文心雕龙》 “文变染乎世情”:文学形式随时代需求变化,其传播方式也需适应社会语境。文学传播机制的兴衰与时代需求(审美习惯)相呼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
张晓风
年轻人啊,你问我说:
“你是怎样学会写作的?”
我说:
“你的问题不对,我还没有‘学会’写作,我仍然在‘学’写作。”你让步了,说:
“好吧,请告诉我,你是怎么学写作的?”
这一次,你的问题没有错误,我的答案却仍然迟迟不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