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5670字。
十堰市六校教学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卷共10页,共23道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维和创作套路,以至于难“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又如,第二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读者印象深刻。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文艺创作中,如《西游记》通达三界的神妖世界,《红楼梦》负载着传统中国文化并隐喻重大思想内涵的“虚构空间”等,皆立足“此岸”又悬想“彼岸”,给人以希冀、震撼与美感,千百年后仍令人击节赞叹。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
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史记》开创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及至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成熟,放浪形骸的孙行者、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逼上梁山的林冲等人物形象,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诵。《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注彼写此”“千皴万染”“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以反叛传统著称的,其中包括借助欧化语体来打破文言文的束缚。然而,以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为主流的新文学,却产生了一大批汉语特色极为浓郁的作家。从早期的周作人、废名,到后来的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
这一点也为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所证明,如汪曾祺自然、和谐、恬谈而又略带文雅的语言,与中国传统诗词和笔记小说遥相契合;贾平凹古朴、简谈语言的佛道痕迹。不过,当今汉语写作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
(摘编自高强、李永东《回望这边风景: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材料二:
中西双方不是都认同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吗?但是,中国人洗耳恭听了一百年,而异议、争辩、反驳为何缺少?因为我们只有人家的话语,却没有不同于对方的话语,这就没有了对话的本钱。潜在弱势文化民族自卑心理作怪数十年,积重难返。其实,在小说方面,我们的传统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的,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有本钱和他们对话的。
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来自中国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B.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但这一叙事传统在今天有被弱化的态势。
C.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红楼梦》的叙事技法用于写人状物,显得更加成熟。
D.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凸显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不能简单排斥本土文化而刻板模仿西方。
B.《红楼梦》中用三个“半旧的”形容王夫人房间装饰,以及黛玉“抿着嘴笑”、宝玉“又是咬牙,又是笑”等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艺叙事的细节真实之美。
C.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想象”,《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凭借想象构建的世界给人以震撼与美感,如今商业化使艺术家们完全失去了想象层面的超脱。
D.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与中国历史记言、记事相关,长篇小说继承的“春秋笔法”能将褒贬暗藏在语言取舍间,并非“作者死亡”,读者决定一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而缺乏想象力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无警示意义。
B.西方文艺的输入与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
C.我们只有回望自身珍贵的叙事传统,发掘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本土历史资源,才能摆脱西方的“先进”话语对自我的桎梏。
D.艺术不能与传统完全脱离。现代诗创作不应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镣铐,因为古典诗歌中隐含着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基因。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所以难以创作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或细节。
B.《史记》开创的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使得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更趋成熟。
C.周作人、废名、老舍、沈从文等作家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传统民族语言特质,而非欧化因素。
D.只要学界加强对中国叙事传统的研究与梳理,为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作家就能实现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5.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剧之为物,所以见重于欧洲者,以其为文学、美术、科学之结晶耳。吾国之剧,在文学上、美术上、科学上果有丝毫价值耶?”(陈独秀)
B.“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董秋斯)
C.“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莫言)
D.“文学的源头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残雪)
6.某校星空文学社开展“讲述青年好故事”微型小说征文活动,民族叙事文学的哪些传统值得参赛作者继承和弘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牛车上
萧红
金花菜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我们的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车夫是远族上的舅父。车上还坐着外祖父家的女佣人五云嫂,是到城里去看她的儿子的。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旷野上的风吹得更强些,所以她的头巾好像是在飘着。我时时把她的头巾看成乌鸦或是鹊雀。她几乎是跳着,几乎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