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25年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0 14:57: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7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070字。

  湖北省十堰市2025年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存在差异性。
  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差别。一是两者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人民都表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追求。“美好生活”这个词首次正式在党的文件中被提出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它旨在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比较起来, “共同富裕”则较早地被提了出来。它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并且始终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来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本质。二是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含义不一样。两者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但相比较而言,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
  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
  首先,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全面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所有人民共同追求的全面美好状态,是对“共同富裕”中的“共同”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美好时代里, “共同富裕”的内容更加丰富,内涵不断扩展。每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需求尽可能得到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尊严尽可能得到充分尊重。从油盐酱醋茶到诗书棋琴画,从金山银山的富裕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从自由便捷的迁移到宜人诗意的定居,具有“美好生活”状态的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延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等领域。
  其次,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都具有变化性。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又是各异的,常常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古人所追求的或许是家庭和睦、关注“小我”的美好生活。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关乎“大我”——国家民族的整体进步,并致力于追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状态,以此逐步共同实现对于美好生活具体的追求。此外,共同富裕与生产力发达程度相关联,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切实享受和拥抱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最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并共同渗透在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渐进的过程,需要分阶段不断努力推进: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新的发展理念、突出“共建共享”的特征,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实现共同富裕确定为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2035年要呈现更加显著的进展效果的庄严承诺。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永续奋斗的历程,反映出其一直在履行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不变诺言。
  (摘编自喻春森《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辩证关系研究》)
  材料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证人的自然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和对象,是人发挥实践作用的对象性存在,人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活动满足自身对一切劳动产品的多样化需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并且在自由劳动中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真。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满足了人所以称之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与美好生活相比,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外延更宽泛,现实含义更丰富。
  B.共同富裕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伴相生的美好愿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被作为最终实现的目标。
  C.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人通过自由劳动把握了人与自然关系。
  D.人是有着区别于动物属性的社会存在物,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造自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时代,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最大满足,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充分尊重。
  B.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是不同的。现代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比古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更幸福。
  C.人与自然是一种彼此共生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的肉体生存居所,保障了人的基本需要。
  D.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美好生活,人的自由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呈现,是最能诠释美好生活的权利。
  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论据支撑材料一“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具有统一性”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
  B.某省通过经济强县结对来帮扶山区各县,形成山海协作的合力。这不仅缩小了城乡差距,还推动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C.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领导全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4.人是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美好生活的?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下列现象的理解和看法。(6分)
  2024年春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某村村民敲锣鼓,舞长龙,村子一派喜庆祥和。该村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进行药材深加工,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圆了村民的产业致富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挂在塔尖上的记忆 蒋 殊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段时光铭刻在一个特定节点上。郝生荣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在武乡县城段村。1944年他走进军营之后,在这个古城里肆意挥洒过他青春的血泪。
  2015年10月份,他88岁的秋天,我在段村见到他。
  段村的这一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既有上班族匆忙的脚步,也有一排一排的老人靠在墙边的暖阳里沐浴着晚年时光。
  如约到郝生荣住的儿子家,却不见他。问胡同里坐着的一圈老人,他们指着下面的马路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