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0 14:55: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40字。

  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范畴,镌刻着中华文化基因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意象是审美主体通过“观”“味”“悟”三重审美体验,创构出的主客统一、心象交融的审美形态。自20世纪以来,朱光潜、张世英、叶朗等学者不断致力于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与论述,引领意象理论从传统向当代转型,实现中国审美批评的创新发展,彰显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价值。
  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早期,中国传统美学就很重视“意象”,老子贯通“道”“气”“象”的哲学观念,《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论衡》的“礼贵意象”等,促使意象理论逐步成熟,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底蕴。及至《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此后,意象理论在中国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
  与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概念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包含“观象”“味象”“悟象”三重审美体验。所谓眼见为“观”、体察为“味”、心化为“悟”,“意象”的生成呈现为由视觉至心觉不断深入、内化的审美感知过程。它不要求艺术家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统一于艺术本体,生成和谐统一、物我归一的审美形态。美是物象、事象和艺术品经由主体悦目、悦耳和赏心,或震撼心灵创构而成的意象。在心的感化下,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情与景实现了交融,它超越表象,直通心意。由此,“意象”拥有了天人合一的本体性、情景交融的整合性、超脱表象的超越性,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诗论中的“赋”“比”“兴”,绘画中的“气韵”“神似”“留白”,书法中的“神采”“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对中国意象精神的理论化、体系化表述,是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潜等学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资源,提出“美是意象”等一系列学说,认为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的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更为重要。由此,他们以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为“养料”,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朱光潜在《谈关》《文艺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进行了现代性解读与阐释。他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认为意象是“形象的直觉”。不仅赋予“意象”美的本体论内涵,还将它置于审美心理学的维度,探索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路径,为中国学界打开了意象理论当代阐释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逐渐深入中国意象美学的研究领域。张世英认为,海德格尔强调“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对于“敞亮”和在场的东西极端重要:正是“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才使得一个存在物之“去蔽”和出场成为可能,这颇有一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在现象学视域下,“意象”同样具备这种“去蔽”的审美特征,恰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氤氲着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在场性的审美意象,为主体的想象驰骋留下空间。此时‘意象超越了表象’超越了二元对立。由此,张世英找到了中国意象理论与西方现象学的契合点'实现了对西方主客二元论美学的超越和对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重构。
  叶朗同样以现象学理论阐发意象。他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对美之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即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叶朗认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流派的观点,将美视作一种整体存在,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意象生成统摄着一切:统摄着作为动机的心理意绪(‘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统摄着作为媒介的物质载体(‘磨墨展纸’)也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美感。”换言之,“美在意象”,它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叶朗将意象视为主体与客体、情与景的交融,亦从现象学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重构。   
  由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以心理学、现象学两条理路,不断探寻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如今,中国意象美学研究已呈现一派灿然景象。朱志荣、彭锋等学者接续前辈,继续推进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深化与丰富,更是对其当代价值的挖掘与创构。
  (摘编自李新《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意象,是审美主体创构出的属于中国美学思想核心理论范畴的一种审美形态。
  B.老子等中国早期的思想家已经开始了“意”和“象”的关系的思考,但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意象理论。
  C.意象的生成除了要再现客观世界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将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
  D.意象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意象理论在书法、绘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总述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意象的源流发展及内涵,再列述学者对意象理论的具体阐释。
  B.第一段从意象的地位等大处着眼,引出20世纪以来学者对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行文自然不突兀。
  C.第二段分三个阶段介绍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采用对比论证论述早期中国传统美学对意象的重视。
  D.第四段承上启下,又突出了意象更加重要,阐明了学者们引领传统意象理论向当代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解“气韵”“神似”“留白”等中国意象理论也需要了解它们的源头、发展过程和去向。
  B.意象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可见诗歌中人物的活动并不属于意象的审美范畴。
  c.意象是“形象的直觉”,当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上升到理智阶段,则不会伴随形象的直觉。
  D.在审美过程中,“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是极端重要的,所以意象的“象”是可有可无的。
  4.朱光潜和叶朗对意象理论进行当代阐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中国学者关于意象理论的当代阐释,对我们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型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家
  李  娟
  牛、羊、骆驼、马——大家都只是吃草而已。放牧也似乎是极简单的事。早上把大家赶出去,晚上再赶回来就可以了……若真这么想就傻了!世上哪有不带智慧和精细规则的生产方式呢?除非从小就生活在牧人的家庭,否则要掌握这门技术实在太难了。就算大学开设了放羊的专业,就算读上四年书也没有用的,再往下读研读博,还是没有用。
  我问居麻:“为什么骆驼要赶着回家,牛却不用赶?是不是牛知道回家的路,骆驼不知道?”
  居麻说:“它咋不知道!它不回来嘛,是那个,草多得很嘛,又不怕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