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T8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3 16:39: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9 总计:2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1090字。

  湖北省T8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抉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文选择在八月五日发表,与司徒雷登制定的美国侵略中国政策彻底失败直接相关。
  B.毛泽东认为伯夷不应当与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人
  一起受到人民的赞颂。
  C.材料一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与毛泽东认为可利用这件事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有关。
  D.为了执行雅尔塔会议有关牺牲中国来谋取美帝国主义利益的秘密协定,司徒雷登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提及了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但两位作者对原因的表述有所不同。
  B.《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对象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
  C.“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关系不大。
  D.“司徒雷登”与“不列颠尼亚”的离开,宜告了中国人民从此将帝国主义凌辱史扫进垃圾桶。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第二段“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项是(3分)
  A.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材料一在论证上兼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实现的。(4分)
  5.材料二中提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综合分析材料二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潮汐
  周晓枫
  并拢手指,拱起手背,当我们用手模仿贝壳形状捂住自己的耳朵时,很快就能听到低沉而熟悉的冲刷声。那是血液流过头部微血管的声音;那是潮汐,储存在记忆里的声音。血,有海水的咸度。
  所有生命都起源于海洋,我们的祖先也置身其中。因此能够解释,为什么酸甜苦辣成,人生诸味中,我们的肌体唯一离不开的是盐。味蕾上的威,带来大海之味,让我们得以返回古老的家园。食盐,已经成为日常化仪式,它不仅决定人体的酸碱平衡,更用于不断巩固我们关于海洋的回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