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12100字。
饶师实中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 三 语 文 模 拟 卷
(2006年9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Ⅰ必考卷(135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每小题2分)
1.①余霞散成绮,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曹操《短歌行》)
2.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 , 。(姜夔《扬州慢》)
3.①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苏轼《后赤壁赋》)
4.①皮之不存, 。(《左传》)
②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
(二)古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7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5.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2分)
A.作者抓住别筵将尽,分手在即这一时刻人物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自然进入感情的高潮。
B.首联,从屋内环境入笔,描写离人从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到面对华宴,频举金樽与友人互诉衷肠的情景。
C.颔联中的“琴瑟”比拟情谊深厚,“山川”让人联想到道路遥远,与“琴瑟”对仗,不由使人内心泛起离情的波澜。
D.颈联,诗人想象友人所去之处的景象,那里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怎能不引起友人的思乡之情。
E.尾联,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油然而生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聚的感慨。
6.抓住关键字词,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7.联系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之处。(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
今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日:“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