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22题,约205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研
八年级语文试卷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闭卷考试。
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选项字母涂满、涂黑。如需修改,要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再选涂其他选项。
4.答非选择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以下是“非遗组”活动的小结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他们完善。
传承非遗文化,触摸城市记忆,宿迁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走进项王故里景区,感受亘古绵延的文化宿迁;走进中国酒都,品味醇香漫yì( )的醉美宿迁;走进水韵名城,体验绚( )丽优美的风雅宿迁。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在竞相发展的文化大舞台上,宿迁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这个伟大的时代赋( )予我们的馈赠真是太多太多了。在新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让我们有了不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的力量,我们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书写崭新的历史篇章!我们怎样才能无愧伟大时代的殷殷嘱托和切切期待?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意志,A(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地拼搏。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huàn( )发出更加的光彩!
(1)根据文中拼音写汉字,或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漫yì( ) 绚 ( )丽 赋( )予 huàn ( )发
(2)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短语填在A处。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请帮“古诗组”完成活动小结,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古诗文。
游览美景,总是让我们想起经典诗文。因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主题。这里有“①______,左右采之”(《关雎》)的劳作场面,也有石壕村“存者且偷生,②______”的悲惨现实;也有爱国词人陆游“③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的坚贞不屈。“④______,但余钟磬音”中是常建在古寺中获得的内心宁静。“⑤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⑥______,⑦______”体现了苏轼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⑧______,端居耻圣明”一句婉转表达了从政的心愿;“选贤与能,⑨______”是孔子对大同社会的畅想。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人生养料。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B.《石壕吏》是一首叙事性古体诗,同时又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结尾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C.日常交往中,当有人提问、建议或者质疑,我们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这就是应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最终偷换概念,巧妙应对。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都是古体诗,前者是歌行体,后者是乐府体。
4.“和”文化源远流长,对我们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影响至深。你所在班级正在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并完成以下任务。
(1)“和”之探究。“和”字的甲骨文写法为“龢”(见下图),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箫之类的吹奏乐器,能与多种乐器声音相谐。可推测这个字的意思为______,它的造字法是______。
(2)班上准备出一期以“和”文化为主题的特刊,小雅同学找到了4幅插图,你认为哪一幅不合适,请说明理由。
A.将相和 B.六尺巷 C.于令仪宽偷 D.悬梁刺股
不合适的一幅是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题为“以和为贵”的演讲稿提纲,请根据提示为演讲稿提纲中分论点一、二选择恰当的论据,并根据论据将分论点三补充完整。
【链接材料】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演讲稿提纲】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
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 ①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 ②
分论点三:“和”体现③,天下为公的理想观。 A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一)古诗阅读(6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安稳。
5.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6.这首诗的尾联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情感是否矛盾?请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杂说四•马说》)
【乙】
艾子使于燕,燕王曰:“吾小国也,日为强秦所侵,征求无已,吾国贫,无以供之欲革兵一战又力弱不足以拒敌如之何则可?先生其为谋之。”艾子曰:“昔有龙王,逢一蛙于海滨,相问讯后,蛙问龙王曰:‘王之居处何如?’王曰:‘珠宫贝阙,翚飞璇题①。’龙复问:‘汝之居处何若?’蛙曰:‘绿苔碧草,清泉白石。’复问曰:‘王之喜怒如何?’龙曰:‘吾喜则时降膏泽②,使五谷丰稔;怒则先之以暴风,次之以震霆,继之以飞电,使千里之内寸草不留。’龙谓蛙曰:‘汝之喜怒何如?’曰:‘吾之喜则清风明月,一部鼓吹③;怒则先之以努眼④,次之以腹胀,至于胀过而休。’”于是燕王有惭色。
(选自苏轼《东坡居士艾子杂说》)
【注释】①翚(huī)飞璇题:飞檐高高扬起,椽头用美玉装饰。②膏泽:滋润土壤的雨水。③鼓吹: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④努眼:把眼睛张大,眼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