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同步练习13
- 资源简介:
约13870字。
14.2《变形记(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促织》中斗蛐蛐这一段我想用这个词来概括,叫“推波助澜”。第一是推波,第二是助澜。这个推波相当考究,蒲松龄这一次没有压,是扬,扬谁?扬别人,扬那个好事者的“蟹壳青”,一下子把它推到了战无不胜的地步。这等于还是抑了。请注意一下,“蟹壳青”这个名字很重要,人家是有名字的,是名家,成名的这只小促织呢?属于“刀下不斩无名之鬼”的无名之鬼。结果很简单,“无名之鬼”赢了,“推波”算是完成了。在我看来,这个推波完成的很好,不过,它可没什么可说的。为什么呢?小说写到这一步大部分作家都能完成,我真正要说的第二个,是助澜。这才是这篇小说的关键。
②我想说,人的想象有它的局限,有时候,这个局限和想象本身无关,却和一个人的勇气有关。如果一个普通的作家去写《促织》,他会怎么写呢?他会写这只促织一连斗败了好几个促织,最后,天下第一,然后呢,当然是成名完成了任务,成名的一家就此变成了土豪。如果这样写,我想说,这篇小说的批判性、社会意义一点都没有减少,小说真的完成了。
③现在的问题在这里:乔丹摆脱了所有的防守队员,一个人来到篮筐下,他是投还是扣?——投进去是两分,扣进去还是两分,从功利目的性上说,两分和两分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乔丹是这么说的:“投篮和扣篮都是两分,但是,在我们眼里,扣进去是六分”。
④“我们”是谁?是天之骄子,是行业里的翘楚,“我们”和普通的从业人员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眼里,扣进去是六分。这是不讲道理的,但是,这才是天才的逻辑。
⑤小说写到这里了,两分就在眼前,是投,还是扣?这是一个问题。这个球如果不是扣进去的,《促织》这篇小说就等于没有完成。在天才小说家的面前,小促织打败了“蟹壳青”,一切依然都只是推波,不是助澜。什么是澜?那只鸡才是。小说到了这里可以说峰回路转、荡气回肠了。我敢这么说,在蒲松龄决定写《促织》的时候,那只鸡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了,没有这只鸡,他不会写的。从促织到鸡,小说的逻辑和脉络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鸡的出现,故事抵达了传奇的高度,拥有了传奇的色彩。在这里,是天才的勇气战胜了天才的想象力。
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鸡?
⑦蒲松龄的选择有许多种,鸡、鸭、鹅、猪、牛、羊,也许还有老
1.第⑨段加点短语“马戏和杂耍”在文中的含义是 。
2.材料一最有可能是一篇( )
A.学术会议纪要
B.时事评论
C.讲座发言稿
D.作家访谈
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传奇情节脱离了日常,将不能保证小说的完整性。
B.唐吉坷德大战风车的情节,突出体现了小说逻辑和脉络发生质的变化。
C.从小说的美学标准来看,蒲松龄选择鸡来写是一种必然。
D.蟋蟀斗鸡的情节设置为整篇小说注入了传奇色彩。
4.材料一第③⑨节都写到了篮球比赛中的扣篮,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节通过写乔丹选择扣篮而非投篮,形象说明了行业翘楚和一般从业者的不同。
B.第③节乔丹的扣篮与下文蒲松龄写鸡具有相似性,都体现出了天才的逻辑。
C.第⑨节通过扣篮方式的不同选择,阐明了传奇情节不能违背美学标准的观点。
D.两处内容前呼后应,通俗易懂,使全文结构更加完整。
5.请用材料一划线句的观点,从传奇性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
②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下不了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