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0/23 9:08: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40字。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3年10月17日09:00~11:30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凡有景点处,即可产生景观书写的模式化可能;而最常见、最基础的景观书写模式,是“焦点模式”。所谓“焦点模式”,即在特定时间点聚焦某个空间点而形成构图。古人本有“时景”之说,意谓“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可知”,萧驰据此指出:“对中国景观传统而言,由特定地理方位与特定时间交汇而形成的具体‘时象’或许是最具特色亦最重要之一项。”这提醒我们,艺术作品中的“焦点模式”必须具备“时间点”和“空间点”两个要素,才有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
  ②白居易笔下的孤山寺,苏轼笔下的望湖楼,都曾被“焦点模式”所眷顾。比如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写暮色中的“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刻画了具体时间点中的空间点。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也是选取了特定的时间点(雨后、醉后)和空间点(望湖楼下)。再如“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这是对湖面景物和风俗的细腻捕捉。由此辐射到了更广阔的湖面,比如放生池在望湖楼西北方向,位于白沙堤北岸,而荷花、献花女、木兰舟则可能散布在水域的任意角落。苏诗的妙处在于:他没有让景物全部变得清晰,而是聚焦于当下切近区域,让其他景物陈列在广大的背景区域,随时听候调遣。这种写法,正是典型的“焦点模式”。
  ③然而,无论在白居易还是在苏轼手中,“焦点模式”都没有成为最具特色、最成体系的书写模式,因为在白居易和苏轼的时代,西湖“景点”本身的丰富性和体系性尚未建立起来。当“焦点模式”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④当白居易在湖面泛舟,如果没有注目于孤山或白沙堤,他的眼睛往往处于“失焦”状态。如《答客问杭州》:“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写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此诗首尾二联是套话,中间四句依次写山、湖、城、船。这样的诗,读起来琳琅满目,但从景观学来看是支离破碎的;它们是诗人在充分了解杭州之后,站在制高点进行俯瞰和想象的产物,而不是感官细节的准确记录,因此呈现出全面但模糊的景观风貌。“全景模式”体现了郡守意识、史官意识、地志传统的综合影响,对于提高西湖景区的独立价值与美学品位而言居功至伟,从而帮助白居易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然而,“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因为它倾向于取消景物之间的纵深关系和时间关系,而着重表现平面关系。
  ⑤两度官杭的苏轼也对“全景模式”应用自如,尤其体现在有美堂吟咏中。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作《有美堂记》奠定了北宋人书写有美堂的心态基础和审美基础:“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可见,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成为“有美”二字的标准解释。苏轼伴杭期间也遵循此种习俗。比如《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这个冗长的诗题比诗歌二首本身更富有画意,后者只有一联写西湖景观,且极度敷衍:“凭君遍绕湖边寺,涨绿晴来已十分。”
  ⑥如果苏轼沉迷于有美堂宴饮及“全景模式”书写,他就不可能成为西湖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如前所述,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对于“焦点模式”有新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体系性书写,但是当他写到第五首,苏轼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深情而深思的本性,写了一首纯然抒情的绝句:“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此种宕开一笔、超然物外的写法,是苏诗具有“理趣”的关键,但对于写景而言,却暗藏巨大的解构风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没有提到一处景点,而是将西湖景观模糊化、整体化、抽象化,成为一种强烈主体感觉的外化投影。此种“不识西湖真面目”之感,恰恰制造了无尽的美感,勾起了读者无穷的好奇心,成为苏轼书写西湖的一大法宝,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苏轼重“神”不重“形”的美学观在西湖书写中的反映。此种写法,即可称作“主体模式”。它成就了苏轼书写西湖的超凡脱俗气质,同时也极易造成景观审美本身的弱化乃至消隐。
  ⑦在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歌中,“全景模式”和“主体模式”这两种景观书写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都展露无遗。在“全景模式”下,西湖景观是全面而模糊的;在“主体模式”下,西湖景观是优美而模糊的;模糊,或者说景点细节的不饱满、不明确,以及景点之间关系的不清晰,成为二者共同的劣势,事实上也就预示了后世诗人努力的方向。
  (节选自谢琰《论西湖诗歌的景观书写模式——以白居易、苏轼、杨万里为中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焦点模式”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停留在散见各处或零星迸发的状态,所以另外两种模式主导了白、苏诗歌对于西湖景观的书写。
  B.白居易《答客问杭州》一诗在景观描写上支离破碎,体现了“全景模式”不利于景观审美的细节化的缺点。
  C.苏轼关于有美堂的吟咏受郡守意识、地志视野、全景模式的影响,缺少对西湖美景饱满的细节性描摹。
  D.苏轼重“神”不重“形”的美学观映射在西湖书写上即将西湖景观模糊化、整体化、抽象化,成为一种强烈主体感觉的外化投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不同的诗人按照同一种模式去书写西湖景观时,他们的书写模式一般也存在细节差别和程度差异。
  B.苏轼名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采用“焦点模式”,使望湖楼附近的景观获得了出色的细节感与初步的体系性。
  C.苏诗宕开一笔、超然物外的写法,是苏诗具有“理趣”的关键,但也极易造成景观审美本身的弱化乃至消隐。
  D.相比“焦点模式”,作者认为白居易、苏轼的西湖诗歌中,“全景模式”和“主体模式”这两种景观书写模式一无可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白居易
  B.“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C.“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白居易
  D.“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苏轼
  4.无论是诗歌中的景观审美,还是现实中的旅游开发,归根结底是发现更多的“焦点”并且懂得如何将它们布置为一个体系。请结合文本,对现实中的旅游开发提两个意见。(4分)
  5.《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是杨万里书写西湖的最著名诗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首诗的景观书写模式。(6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云彩剪辑师
  李宏伟
  阿懒并不剪辑所有的云彩。有空又有心情时,他会推开门,来到狭长的阳台,将酒放在玻璃条桌上,躺进白色的塑料躺椅,望着天上的云彩出神。谁都不知道阿懒在想什么,他那样子本身就像一朵云。要是房东胡伯恰巧在这时从三楼阳台探出身子,就会喊一声阿懒,问他,你现在飘到什么地方去了?问完,胡伯抬头望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