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上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0/20 20:54: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8040字。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关、中和之关,当然乜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约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约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诗”,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
  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
  C.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
  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