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7
- 资源简介:
约7470字。
《怜悯是人的天性》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本文节选自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格,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关注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和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进行了深刻的阐发,甚至他们用以阐述这种情感的故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二者在对怜悯之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都推崇其重要的道德意义。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善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卢梭也说,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本文在精神道德层面上,从最纯粹的心灵出发,认为怜悯心是先于人类理性的原驱动力,是人的心灵最真实、最朴实的活动,是一种天然的对其他生命遭受痛苦时产生的同情之心。卢梭认为自然人的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全文共有五段。
第1段,作者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无所谓邪恶或者美德,并将自然状态同他那时的社会状态作了对比,从而引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的必要性。
第2段主要是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先破后立,边破边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作者首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课文,完成各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着眼() 碰撞()
贬抑() 针砭时弊()
禀性() 汲汲于()
摒弃() 熏陶()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含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捐弃 捐款 为国捐躯
B.弥补 弥望 历久弥新
C.效劳 效法 为国效命
D.滥用 滥伐 粗制滥造
3.依次填人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 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 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 ,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