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时训练
- 资源简介:
约17400字。
《说木叶》课时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林庚(1910— 2006),字________,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主要作品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
【答案】 静希 《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二、小阅读-课内
2.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 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 “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错,“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从选项“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可以看出还包括联想义。
故选A。
三、选择题
3.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