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5820字。
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儒学不仅是形而上之学,而且是形而下之学,两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但儒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学,儒学的生命在于日用,儒学的发展也在于日用。儒学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自古以来就有人反孔,到了近代反孔就更激烈,但是孔子为什么一直打不倒?儒学为什么一直批不臭?原因就在于它是走向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儒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什么叫日用儒学?是指儒学这只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指导、支配人们的为人处事、日常生活、行为准则、所思所想等,它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参与的。儒学在多年日用实践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养育了国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为贵的国格,而挺立于世界学术舞台。正因为这样,所以它具有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从古到今,如果我们离开了日用儒学,我们的手足都不知道放哪里,因此可以说它同每个人与事都须臾不离。
(摘编自张立文《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
材料二:
诚如余英时所说,“儒学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既然如此,那么儒学就包含社会制度、人伦日用、精神信仰等各个层面。也就是说,作为社会制度的儒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层面,甚至可以说是儒学的最外表的层面,而作为人伦日用和作为精神信仰的儒学才是儒学的更深层面。中国传统制度的崩溃,只意味着作为社会制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日、韩三国儒学对“义”与“忠”、“仁”与“义”、“礼”与“智”等价值观念均不够重视。
B.在我国,人们的所思所想、为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均受到了儒学的指导和支配。
C.中国的儒学把“仁恕”变成普遍主义的价值原理,导致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半信半疑。
D.中、日、韩三国间共建和谐未来的必经途径是在经济、文化、传统、历史等方面兼收并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所具有的持续性、生命性、不衰性和传承性,决定了其拥有塑造民族精神,养育国民道德情操等诸多功能。
B.一种社会制度崩塌可能导致儒学失去制度依托,但儒学不会因此灭亡,因为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
C.儒学作为与中华民族生死与共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它生生不息,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被摒弃。
D.“仁”包含的和谐原则、“义”凸显的正义原则、“忠”体现的秩序原则适用于现代东亚却不适用于世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出中国儒学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学问,并着重从形而上角度阐述中国儒学是日用之学。
B.材料二引用了余英时和亨廷顿关于儒学的话语意在强调文明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C.材料三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阐明中、日、韩三国儒学气质与国民精神方面的特点,结构明晰。
D.材料一、二阐明中国儒学的重大作用,重在“立”;材料三则在对比中见高下,以“破”为主。
4.材料一认为“儒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请从“仁”“礼”“信”中任意选择两个价值观念并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5.有学者认为,中、日、韩三国儒学因历史文化特色不同而有差异。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在近代化进程中,中、日、韩三国儒学精神风貌的特点及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坏良心的窖
陈力娇
皮肤一痒,石田就心烦。满洲给了他大片土地,却没给他相应的气候,一到冬天,皮肤就里里外外都是“小虫子”。
和皮肤一样令他心焦的是蔬菜问题,冬天皑皑白雪,地里长不出菜,怎样才能吃上新鲜蔬菜呢?通讯兵知道他的苦衷,出去打探,回来后说,中国部落里的老百姓,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