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8840字,答案扫描。
按秘密级事项 管理★启用前
2023届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 (三)
语文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摘编自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
在考古不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再仅仅是金石赏玩的20世纪,考古与文物就不断进入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视野,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如20世纪初的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的发现与研究,就开拓了学术的新领域,引起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自此以后,取地下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证,用域外的文献与传统的文献比较,用人类学调查的资料与历史文献研究的结果对照,几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引导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能使其增强民族自豪感。
B.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要讲明白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C.历史研究者的共识在于:其一,取地下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证;其二,用域外的文献与传统的文献比较;其三,用人类学调查的资料与历史文献研究的结果对照。
D.长沙走马楼发现的吴简会对21世纪初新思路中的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不过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考古与文物的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出土简帛文献对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有越来越多的冲击。
D.考古发现的文献说明,中国的思想史很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来源与资料来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管子•形势》:"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B.《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C.魏源《默觚•治篇五》:“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D.司马迁《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4.近年来,《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广受好评,三星堆遗址考古直播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圈粉"无数……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让考古成功走入了大众视野,也激发了人们对考古的兴趣和热情。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社会现象加以分析。(4分)
5.该怎样正确认识考古与文物对思想史的影响?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她放下了那封她认为充满爱意的信,同情地端详睡梦中的堂弟:她暗暗发誓要始终疼爱堂弟。因为她也跟其他女子一样,想把高尚品格假借给自己看中的男人——她把所有的金币收进钱袋,毫不迟疑地提上了楼。她的良心、她的仗义精神和她的幸福感在为她壮胆。
欧也妮走上前去,把蜡烛放到桌上,声音激动地说:"堂弟!"她打开钱袋说道:"这就是一个可怜姑娘的积蓄,她根本用不着这些钱。夏尔,你收下吧。今天上午,我还不知道钱有什么用。读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