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31
- 资源简介:
约2900字。
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茶馆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概括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3.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老舍茶馆是中外游客到访北京的一个重要景点,自1988年开业至今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而这个茶馆闻名遐迩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他的不朽之作——《茶馆》。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老舍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茶馆》及话剧知识。
2.揣摩人物语言特征,概括人物形象。
3.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阅读课文:简要说说你读到了哪些内容?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6分钟)
1、了解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老舍话剧《茶馆》及戏剧相关知识。
3、通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自学指导二(8分钟)
1、节选部分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分为哪两大类?
2、请结合人物语言,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的形象特点。
3、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自学指导三(6分钟)
1、本剧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色? 2、分析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点拨一:1、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投湖自尽。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一批老艺术家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做出贡献。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从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