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届“江南十校”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830字。
2023届“江南十校”一模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宣誓词;从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95后护士,到率先进入污染区、坚持“和患者战斗在一起”的“50后党员先锋队”……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回望过去,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历经苦和难的磨砺,中华文化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形成了顽强不屈的民族品格。此次病毒突袭,无数人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我们发扬这种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
材料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复兴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其中既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也包括各种不确定的灾害。灾难作为人类危机的一种,正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毫不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将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B.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源于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这是为 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所证明的。
C.各种不确定的灾害,既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也是全人类所面对的一种危机。
D.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如果要避免走入循环的历史怪圈,就必须汲取深刻的教训,不 断地完善自己,在灾难后成长。
2 .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了一定的突破,对灾难发生的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B .中国特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既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C .材料二列举荀子、恩格斯等人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文中的观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原因,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一些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毫不退缩,勇于挑战,反复实验,最终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B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C .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改变提取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D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
4.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新冠”疫情、中原水灾……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不仅没有打垮中国,反而更加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
5.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灾难,中华民族该如何战胜它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