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2/24 9:53: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74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孟子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内容之一,是他的“浩然之气说。“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气质特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浩然之气”说,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一往无前、勇敢奋斗的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宋元之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慷慨誓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显示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就是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之气。可以说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大义凛然,其业绩可歌可泣,感天动地,追本溯源,都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精神熏陶的结果。
  儒家的仁义博爱思想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发展成为《易传》的“厚德载物”理论。《易•坤卦•象传》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厚德可以载物呢? 前人解释或谓坤者顺也。谓“地顺承天道,其势是顺于天道”,此说虽然不误,但不若以厚重释“坤”之意蕴更好些《中庸》以博厚为释,得之。《中庸》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依照此说,“博厚”便是“载物”的根本原因。古人以大地之广表无垠,联想到人的品德之淳厚博爱方可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故谓之“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表明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那种博大胸襟和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气度。在这种宽容精神指引下,中华民族不仅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能够有放眼纵观世界的眼光。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的概括源于《易》。《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宋儒解释说:“夫天,岂以“刚”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蛊,故君子庄敬曰强,安肆曰偷。强则日长,偷则日消。”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却不仅没有如同世界上有些民族那样遇难而沉沦消亡,而是战胜困难,继续前进。不是多难而亡,而是多难兴邦。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这种民族精神的建立,基于长时期里面人们对于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的考察与哲理思考,正如《易。系辞》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将天地自然融入于哲思,并且考虑到“万物之情”,以之来指导社会人生,其精神之深厚自在情理之中。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时至今日研究得还很不够,但是我们的古人却能够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观天法地的理论,将自然与社会进行综合的互动的考察,这是十分宝贵的。
  (摘编自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
  材料二:
  在儒学史上,孟子率先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命题,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范畴。“浩然正气”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追求,特别需要“养义”。所谓“养义”就是要养正义之气,养大义凛然之气。儒家仁义并举,非常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甚至把“义”看作立身处世、为官为政的核心精神支柱。“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已也恭,
  1.下列对材料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
  A.在儒学史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孟子率先提出,这种“浩然之气”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追求是在强烈道德感支配下出现的。
  B.《过零丁洋》诗中充分体现了“浩然之气”,可见“浩然之气”说是由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往无前、勇敢奋斗的精神发展而来的。
  C.董仲舒之所以把追求“义”看作是儒家人格特征中“真精神”的体现,是因为儒家仁义并举,非常重视“义”的情怀和担当。
  D.在孟子看来,养成浩然之气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寡欲”还需要“尚志”,即应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厚德载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宽容精神,其胸襟和气度使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拥有放眼纵观世界的眼光。
  B.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概括源自《易》,人们对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进行长时期的考察与哲理思考正是这种精神建立的前提。
  C.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因为历经磨难而沉沦消亡,而是多难兴邦,印证了宋“天以‘不息’故“健’”的解释。
  D.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已能进行综合互动的考察,今人对此的研究还在继续,说明今人在这一领域仍需加强对古人的学习。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体现材料一所论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B.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
  D.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逍遥游》
  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都针对“浩然之气”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
  说明。(4 分)“
  5.材料一第二段是如何论述“地势,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浑河的急流(节选)端木蕻良
  初十的月亮,不算饱满,可是在森林顶梢也扯了一道纱雾。有着神秘的轻快。月亮永远维持了平静的夜幕,浑河看不出有一丝儿混玄的迹儿。”
  森林里,有两个人默默地走着,只有重大的步伐压偃了干草,透出萧萧的声音。
  离李炮家不远,便听见人声“一涡涡”地喧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