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案11
- 资源简介:
约4270字。
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望海潮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感知其形象性。(教学重点)
3.通过分析课文,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孙何,柳永的老朋友。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板书课题)
二、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品味语言,感知其形象性。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写景特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名句欣赏。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圈点勾画明显的结构标志词语。(3分钟)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5分钟)
1、掌握有关词、作者、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望海潮》,读准生字词。
自学指导二(5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望海潮》。
提示: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自学指导三(8分钟)
1.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将精彩的笔墨放在了对哪些景致的描绘上呢?这些景致有什么样的特点?
2.点染,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染”即具体描写或分说,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试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3.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5.《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