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上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7/27 16:48: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50字。  第二单元 4.2 大学之道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