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1-2022-2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3930字。
2021-2022-2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试题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生成而传播的,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感染人心。《诗经》中的 部分诗,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以唱诵的形式流传着,进入礼乐制度中,则成了乐教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以洪钟雅音呈现出来。“楚辞”本来就是唱诵的,与楚歌关系密切。屈原 的《离骚》与祭祖诵诗有关,《九歌》更是对民间祭词的改造,《九章》是行吟泽畔的悲 歌,《天问》是愤懑时的呵问。
汉末以来,学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理,这种对音理探求的标志就是韵书的产生。现知最早是东汉人服虔“始反音”,即懂得了反切,认识到一个音节单位可以分割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并用两个字相切而成音。三国时的李登,著有《声类》十卷,其书已佚,但唐人记载其“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不立诸部”,就是不用部首;“五声命字”就是用唇、舌、齿、牙、喉五声为汉字分类,按发音部位分类汉字,这是就反切上字来讲的。 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认识到一个音节有平上去入不同的声调,并有意识地调整文学诵读的古韵和声调,以形成更为抑扬顿挫的效果。于是出现了沈约《四声》、夏侯咏《四声韵略》一类的著作。
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往往并世而出,且南北并峙:当苏州吴县的陆德明发愤著《经典释文》,“考名物之同异,显声读之轻重”的同时,河北临漳的陆法言专心研究音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经过陆法言十多年的反复斟酌,终于完成了《切韵》五卷。《切韵》是我国历史上最科学的一部学术著作(曾运乾语)。该书是为了“广文路”和“赏知音”,因为“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切韵序》),使燕赵的“重浊”之音和吴越的“轻浅”之韵相得益彰。其后唐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的《广韵》等,都是在《切韵》 的基础上有所增补而成。
六朝以来学者重视“音”读,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楚辞音》的作者释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隋志》)。
《楚辞音》就是为了诵读《楚辞》。同理,《毛诗音》是为了诵读《毛诗》,《史记音》是为了诵读《史记》。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体就像人体,一篇成功的文章必须有抑扬顿挫的“宫商”,就如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备“声气”一样。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声音的感染力有时可以超越或者提升内容的力量。
在那个追远的写本时代,得一卷书真是不容易,一旦得到,爱不释手,反复吟诵自在情理之中。晋代文学家束皙有《读书赋》,今残缺不全,其中记载耽道先生读书的情景: “垂帷帐以隐几,被纨素而读书,抑扬嘈囋,或疾或徐,优游蕴籍,亦卷亦舒。颂《卷耳》 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这种读书,灵魂与声音,都与古圣先贤相融会。读书到了激动处,可以长笑,可以傲啸,可以痛哭,可以吟唱,甚至于手舞足蹈。中古时期韵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期读书人的状况。
(摘编自伏俊琏《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齐梁时期的周颙、沈约之前,汉字不存在四声,即汉字没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B.四声与“五声命字”密切相关,它就是从“五声命字”分类法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 C.《隋志》对释道骞评价很高,认为他编纂的《楚辞音》是人们诵读《楚辞》的范本。 D.刘勰认为,有抑扬顿挫音律的文章就是成功的文章,因为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举出《离骚》《九歌》《天问》等,证明中国文学随声而传、以声感人的观点。 B.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既准确又精当,既佐证了观点,又充实了内容。 C.文章主体部分大致按时间先后进行论述,这样安排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D.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古代音韵学的特征与规律进行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深入研究古人探求音理的韵书,有助于我们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B.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是一部堪与陆法言的《切韵》相提并论的中古音学著作。C.由第四段内容可知,《百赋音》《文选音》应分别是为了诵读《百赋》和《文选》。 D.根据束皙《读书赋》读书情景的描述可知,古人读书特别注重声音与情感的投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2021 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 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 “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 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