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5/11 14:54: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420字。

  榆林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蕴含着如下观点:审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是通往道德的阶梯。一个对美有着赏鉴和追求的人往往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正是康德将鉴赏判断的兴趣导向道德判断的深刻用意,判断力的媒介作用在此得到体现。然而,由于康德严守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将道德情感限制在经验层面“情”的属性里,因此同属于情之范畴的审美与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罅隙,判断力的媒介作用也被弱化。
  审美判断没有利害性,但它会导向一种道德兴趣,而这种道德兴趣在趋向道德律以后,又会反过来激发我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引导我们对美的鉴赏进入更高层次。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虽然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但一定不是粗鄙不堪的。因为对美的无利害的鉴赏已经使他们在面对低俗癖好时具备了一定的抵御能力。在康德看来,优美与崇高都能激发人们的感情,崇高激发出敬重之感,一切崇高的形象都易于引起我们内心的敬重甚至敬畏;优美则引出爱慕之情,所有优美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愉悦感。
  关于崇高,巍峨的高山,喷薄而出的朝阳……这些形象都能在我们内心唤起敬重甚至敬畏之感。非但大自然的崇高形象对我们的内心能够起到上述作用,人性的崇高更易在我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慷慨赴义的英雄也会在我们内心唤起敬重之感。一个沉浸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的人,自身就具有一种道德兴趣。自然美展示了这样一个理念:大自然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有道德的人。而只有自身已经具备道德兴趣或教养的人,在静观自然美时才能体认到这份道德使命,因为这种兴趣和教养孕育出的道德情调会自然地赋予自然美以种种象征。总之,崇高和优美均蕴含着道德性质。然而,要想将其从人心中激发出来以达到普遍的道德律还需要共通感。
  美的共通感使道德情感导向普遍的道德律,道德律又使得美更具道德象征的力量。之所以说“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因为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道德之间有着内在联系。面对同一个对象,有些人会觉得美,另一些人未必有同感。我们如何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认为某一物是美的?这个问题在经验层面上很难回答,但对于康德而言不是难题,只需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上说即可,亦即从先验的层面考虑。当我们说一朵花是美的,似乎理所当然地将“美”这个属性视作花本身具有的,即它是花的客观属性。实则不然。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将花的美客观化,是因为我们先天具有一种共通的情感,它能够使我们达成主观上的普遍认同。从审美活动的性质来说,这一共通感当然不是普遍性的概念或规则造成的,而是情感导致的,是人同此心的结果。相信在鉴赏判断中能达成共识,作为审美理想,其对象实质上是人自身,是综合了各种智性概念和人格完善性的人。其实,对此理想的追求本身已经具有道德性了。
  然而,在康德看来,审美中的共通感,其本质依然是“情”,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情感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亦属于“情”的范畴。康德亦承认,道德情感虽不是道德本身,却能充当道德的动机,对道德的敬重会促使我们做出道德的行为。尽管它可能只是朴素的,不是出于法则的行为,毕竟已经是导向道德律的幽径了。
  当我们将“美是道德的象征”置于情理双彰的阐释模式中,不再仅将道德情感限制在情的单一属性里,因而割裂情—理的本质联系,就会发现由优美和崇高中蕴含的道德性质,到本属于情之范畴的道德情感,最终导向了道德律。此时,道德情感已是兼具情、理属性的了,是审美和道德之间的桥梁。借助它,审美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摘编自郭瑞《美,道德的象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判断会导向一种道德兴趣,进而趋向道德律,最终引导我们进入对美更高层次的鉴赏。
  B.审美是通往道德的阶梯,一个对美有着赏鉴和追求的人很难不是有德行而且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C.康德严守道德法则的先验性,弱化判断力的媒介作用,从而导致审美与道德之间产生了罅隙。
  D.美的共通感体现了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美是道德的象征”成为可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康德的理论为支撑,深入地论证了审美如何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B.文中对自然美的论述,体现了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的原理。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举例分析为主,兼顾说理分析,两者互为支撑,论证严谨。
  D.文章对审美中的共通感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有力地阐述了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面对一切崇高的形象时易于从内心激发出敬重感和愉悦感,无论是大自然的崇高还是人性的崇高。
  B.一个能在静观自然美时体认到道德使命的人一定是具备道德兴趣或教养的人,因为大自然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有道德的人。
  C.从先验的层面考虑,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美”是花的客观属性,是基于先天的共通感产生的,是人同此心的结果。
  D.道德情感之所以能成为审美和道德之间的桥梁,是因为它具有情的属性,借助它,审美才能实现向道德的平顺过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是否丰富及数量多少的问题,也与自然环境的优劣密切相关。像云南这样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物多样性就非常丰富,而西北沙漠地区干旱、少雨,生物种类就相对偏少。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首先,从自然环境条件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