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祝福》的几个问题<br>
<br>
资料编撰: 营口开发区熊岳高中 丁 军<br>
<br>
1、鲁四老爷(三次皱眉、两次激动、两次说“可恶,然而”)<br>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讲究、信奉“理学”。面对卫老婆子带人绑回祥林嫂,“四叔”既要维护“监生”的尊严,又要竭力做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装模作样而又结结巴巴地挤出了四个字:“可恶!”“然而……。”——可谓惜墨如金。<br>
第一个“可恶”,是骂谁呢?是骂“绑匪”不该劫掠她或者不该上他家来劫人?还是骂卫老婆子不该把祥林嫂介绍了来,又串通他人将其劫走?还是在骂祥林嫂,“成何体统!”既然嫁到了夫家,就是夫家的人了,怎么可以从家里逃出来呢?“可恶!然而……。”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br>
第二个“可恶”,显然是在骂卫老婆子,但“可恶”在哪里,“四叔”却没有讲,或者根本就讲不出,又或者是要做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缘故。乖巧的四婶赶紧出来解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卫婆子的“可恶”之所在:“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然而,“四叔”很没有面子,他还想再说,“然而……”一开口,他却又发现自己要说的,已被太太说尽了,只好打住。<br>
“四叔”竭力要做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姿态来,然而现实总不给他面子,总惹他发火,总惹他骂人。而让他作了一个“事理”不“通达”,“心”不“和”,“气”不“平”的伪君子。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鲜明的讽刺,充分揭示了他内心的虚伪,也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br>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br>
柳妈是一个可悲、可恶、可恨的人物。她是一个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不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从这点上看,柳妈是可悲的。但她又是可恶可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柳妈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中国人的最阴暗的心理,她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可是她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她的调侃与嘲弄使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二)柳妈与祥林嫂的第二次对话使祥林嫂沦入了恐惧的深渊,她告诉祥林嫂其两任丈夫地狱里会争夺她,把她分尸。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以赎罪,祥林嫂本来是社会罪恶的受害者,正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从而最终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反抗精神,这可说是“诛心”,“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恶。(三)她自以为让祥林嫂去“捐门槛”可以使祥林嫂得到解脱,岂不知这使祥林嫂陷入更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种不懂的“有为”比“无为”更为可恨。<br>
3、《祝福》中的“一二三四五”<br>
所谓“一二三四五”指从小说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日子、两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帐单”等五个小问题。<br>
“一个日子”是指根据小说提供的有关信息,讨论“祝福”的具体时间。学生在推算“祝福”时日(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勾勒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且洞察了“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的黑暗现实,还不由自主地理解了小说以“祝福”为题启发人们“祝福是不能带来幸福”的深刻含义。讨论这个日子,学习的意义是广远的。 <br>
“两次微笑”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