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8920字。
《蜀道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语言,感受诗的意境美。
3、探究全诗情感,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品味蜀道之“难”的语言,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探究全诗情感,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手张杰改编的歌曲《蜀道难》)
“管你天上的神仙兵,也难入我蜀道行”,张杰川音一出,一首《蜀道难》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得到全新演绎。那种发自内心的高亢歌声,瞬间将人带入直上云霄的奇险蜀道。蜀道到底有多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原作——李白经典作品《蜀道难》。
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本课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语言,感受诗的意境美。(重点)
3.探究全诗情感,感受诗的情感美。(难点)
二、倾听蜀道
1、借助学案检查预习情况,疏通字词、诗意障碍。
2、播放名家诵读,学生听读。
(边听,边注意语速、语调、节奏、感情)
3、点名朗读
4、学生自读,思考:诗歌风格是怎样的?主旋律是哪句?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豪迈、奔放。
主旋律出现三次: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由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后出现三次,将全诗分为三小节:叹高→叹险→叹战祸之乱,构成全文行文线索、情感线索,形成“一唱三叹”艺术效果。
三、品味蜀道
欧阳修曾言:“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手法、特点,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明确:引用“五丁开山”神话,多少壮士在地崩山裂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式的栈道互相勾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也使全诗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明确:引用神话、上下对举,写山峰极其高峻,山下河流汹涌险恶,把蜀道的高和危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请学生朗读,评价指导)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明确:运用侧面烘托、以虚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