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云南省弥勒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1210字。
弥勒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五大题,共20个小题;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三圆浦义)在期清本雄形氮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通过不断的泣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生动。勿物司烤费尽心机的笼络,一次次渲染出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
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比如对曹操,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人物之口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谓“奸雄”就是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救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有时又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诸葛亮可以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诸葛亮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也深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却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毅然投入到了“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情节。实际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可以反过来读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意思虽没有大变,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弹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慕幕传奇性的故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秋风五丈原”将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剧渲染到了极点。孔明强支病体,出寨遍观各营,乃长叹日:“再不能临阵讨贼臭!悠悠苍天,昌此其极!”无论如何,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应该是《三国演义》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与作者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反思三国历史相适应,他对三国故事的描写也采取了一种全景式叙事方式。在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中,芸芸众生只是一种人心向背的象征,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前台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帝王将相,确实看不到鲁通人的生活。不过,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是息息相通的。在他笔下,刘备曾经“贩履织席为业”;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只不过是个受人轻视的“弓手”;诸葛亮也曾被人讥讽为“村夫”,这些描写都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赋子了英雄豪杰世俗的精神品格,而这正是《三国演义》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关键。作者还借人物之口反复表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社会观。
《三国演义》最吸引读者的,还有书中数不胜数、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罗贯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较量,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全书共写大小战争数十次,重点却极为突出,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关乎全局,同时也关乎主要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战争,写得最为出色。作者对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都作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过于惨烈,具有昂扬向上的格调。在表现方式上,则从容不迫,据据道来,动中有静,有张有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能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表蠢鲜明的倾向。例如当阳之战,划备遭到惨败,丢妻摆子,三千军马只剩百余骑。作者没有回避这一事实,却为刘备的失败作解释,又极力描写刘备集团在大败中的小胜,突出了“赵子龙单骑教主”和“张翼德大闹长质坡”两个精彩片段,给人以刘备集团虽败犹荣的印象。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也值得称道。它采用浅近文言,简洁明快,雅俗共赏,同时义具有历史感。而它的结构则在宏伟壮阔中,不失严密精巧。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形象之多、事件头绪之繁,在此之前,还从无先例。罗贯中以刘蜀集团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组织故事情节,笔法千变万化,叙述有条不紊。富于创造性的章回结构使各回既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如写赤壁之战的数回),并勾连全书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种有主有次、脉络分明、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的小说形式,为后来的历史演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费尽心机笼络关羽,是为了渲染关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气节。
B.曹操还有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因此他虽然有奸诈的一面,也和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有很大区别。
C.“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可以反过来,意思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大不一样的。
D.《三国演义》写战争最为出色的地方是,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又具有昂扬向上的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阐述了《三国演义》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经验,并举出具体例子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曹操为例,旨在论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根植于人物基本的性格特征。
C.《三国演义》极力描写刘备集团当阳之战的虽败犹荣,以此表露作者鲜明的倾向。
D.全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人物塑造、叙事方式、艺术上的创造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只要通过不断的渲染、强调、夸张,并辅之以相互间的对比、衬托,就能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B.因为作者思想感情与下层民众息息相通,所以《三国演义》中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更接近普通人。
C.《三国演义》写战争数十次且重点突出,写得最为出色的战争既关乎全局也关乎人物性格与命运。
D.既能独立成篇,又能联合若干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三国演义》仅写赤壁之战的数回采用了这种结构。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