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课时,约7300字。 
鸿 门 宴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 
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 
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五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垓下歌 
力 拔 山 兮 气 盖 世 , 时 不 利 兮 骓 不 逝, 
骓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 虞 兮 虞 兮 奈 若 何?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3、其它有关项羽的诗歌 
李清照《咏项羽》 
生 当作 人 杰,死 亦 为 鬼 雄。至 今 思 项 羽,不 肯 过 江 东。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作家、作品 
1、《史记》二十四史第中的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 
70列传,10表,8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与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4、《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四、背景介绍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五、划分文章层次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 
六、读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项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黑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 
"龙虎"是龙虎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