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949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 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 4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也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是盛唐时代
最典型的诗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正是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创作高潮中。整个盛唐气象歌唱的是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所喜爱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在性格上更为平易开朗。这样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 ,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而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其深厚、朗爽、典型、形象,也正是最饱满有力的歌声。至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
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然”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是伴随时代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
材料二
唐计的题材非常广泛,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甲]zhǔ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乙]jué响。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相对平静的时期,边塞诗因此主要的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歌唱一种相对和平环境下的豪迈精神。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的形势基本上稳定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盛唐时代的结束而衰落了。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里乃是说明着边防上雄厚的实力,没有边防上的实力是谈不上边塞上的和平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又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尽管“咸言意气高”,却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历史性悲剧。这就进一步解释了边防的性质乃是为了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这几乎是唐代边塞诗中一种普遍的认识,又岂止是专对洮河一带而已。所以李白在《战城南》中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普遍认识,因此战争最为稀少、和平最相对稳定的开元时代,反而成为边塞诗的摇篮。
王昌龄这两首诗写的实际上又都是历史性的概括。吐谷浑到了开元时代早已亡于吐蕃,这自然不是当时的战役;“昔日长城战”当然也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乃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唐代的边塞诗因此往往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泛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歌唱。这样边塞诗的引人入胜之处就不在于哪个战场,哪个战役,而主要的是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
(取材于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李白豪迈的乐府诗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品。
B. 盛唐诗歌的思想性指的是新鲜而朝气蓬勃。
C.社会繁荣使盛唐诗歌形成平易开朗的性格。
D.感情越是沉重的诗歌越是能体现盛唐气象。
2.在材料二 [甲][乙]处填入准确的汉字。(2分)
3.下列对两则材料所引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引用《横江词》,说明了盛唐诗歌中,即使是险恶之景也可能呈现雄壮之气。
B.材料二中引用《从军行》,说明唐代边防雄厚的实力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C.材料二中引用《前出塞》,说明了唐代诗人普遍认识到边防的性质应该是保障和平.
D.兩则材料中引用的诗句体现出盛唐诗歌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结合两则材料赏析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中体现出的“盛唐气象”。要求:思路清晰,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不少于200字。(10 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2分)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 曰:然。学之道如何?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