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练习题(2份)
- 资源简介:
约2780+6840字。
第三单元 第一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蕃(fān)长 啜菽(shū) 楛(kǔ)耕
B.田 (shuì) 乖(ɡuāi)离 切瑳(cuō)
C.雩(yú)而雨 卜筮(wū) 光晖(huī)
D.尊贤而王(wànɡ) 物畜(xù) 星队(zhuì)
【解析】 A蕃:fán,B :kuì,C筮:shì。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B.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C.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解析】 A队—坠;B党—傥,见—现;D错—措。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B.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三者错,无安国。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 两个“一”都当“一样”讲。
4.下列句子中的“恶”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D )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B.田 稼恶,籴贵民饥。
C.天下恶乎定?
D.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解析】 都当“厌恶”讲。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因物而多之
B.孰与骋能而化之
C.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解析】 C是名词作状语,其余都是使动。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第三单元 第一课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规律、必然性)
B.怪星之党见(偶然地)
C.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施展、发挥)
D.思物而物之(以之为物,把它当作物)
【解析】 使动用法,使……成为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C )
A.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B.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解析】 A组,无通假/通“尝”,曾经;B组,无通假/通“措”,放弃;C组,均通“智”,智慧,聪明;D组,均无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
A.祅是生于乱生于今而志乎古 B.上明而政平因物而多之
C.风雨之不时物之已至者 D.则是其在我者也而不慕其在天者
【解析】 A组,介词,从/介词,在;B组,均表递进关系的连词;C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D组,助词,无实义/指示代词,那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 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
C.治乱天邪禹以治 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解析】 A组,前一个“怪”带了宾语“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对……感到奇怪”讲;后一个“怪”作主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奇怪的现象”讲。B组,前一个“日”与“月”共同作主语,是名词,当“太阳”讲;后一个“日”用在谓语动词“进”前修饰谓语,是名词作状语,当“一天天地”讲。C组,前一个“治”是形容词,当“安定,太平”讲;后一个“治”是使动用法,当“使……安定”讲。D组,两个“理”均作谓语,是动词,当“治理”讲。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荀子在文中反复强调要用礼义治国,对“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要“日切瑳而不舍”这是因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B.荀子在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精辟透彻地论述了人定胜天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