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6310字。
如东县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Ⅰ卷(30分)
一. (8分,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霎时(shà) 祠堂(cí) 椽子(chuán) 提防(tí) 飞来横祸(héng)
B.纤尘(xiān) 滂沱(páng) 脖颈(gěng) 应届(yīng) 曲径通幽(qū)
C.擎天(qíng) 悄然(qiǎo) 丧钟(sāng) 忖度(cǔn) 翘首以待(qiáo)
D.恪守(gè) 症结(zhēng) 侘傺(chì)模样(mó) 宁缺毋滥(nìng)
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宁谧 斑驳 通辑 向隅而泣 高潮叠起
B.缭草 暮霭 安详 不胫而走 掎角之势
C.忧悒 磋商 撕打 熙熙嚷嚷 诲人不倦
D.寒暄 惦记 遐迩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使用象形的方块字,使得我们在世界众多的拼音文字中特立独行。
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难容,其此之谓欤!
C.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D.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走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B.她未必不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C.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开怀满意的啊!
D.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虚荣心或满足按捺不住的生命的快感,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二.(9分,每题3分)
5、下面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我与地坛》节选的两个部分,从主题思想上看,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而母亲则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B、《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宋词纵横跌荡,都是紧扣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从而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的。
C、《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和抽取雨的意象,并从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去体味其美妙的神韵,而且又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若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D、《寂寞》和《像山那样思考》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前者更多的是从理性的生存方式方面提供了一种自足的生存境界,后者更多的是从感性的角度呼吁人类要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6、下面对《读本》中有关课文内容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站着读与跪着读》一文采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阐明了“跪着读”的表现、危害和根源,并借此表明作者见解:批判“跪着读”的心态,倡导人们应该“站着” 读书。
B、《清塘荷韵》以清新素朴、饱含感情的笔触礼赞了清塘荷花“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是中国“莲文化”中一曲生命的赞歌。
C、同是悼念亡妻之作,《亡人逸事》是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怀念萧珊》则让我们从萧珊在经历精神、肉体的巨大痛苦折磨之后仍能在临终前表现得如此安详、雍容的神态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美丽的灵魂。
D、《荷花淀》这篇小说采用了常见的战争题材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战斗的画面,但行文中又不乏清新隽秀的抒情韵味,集中代表了孙犁的审美格调和审美追求。
7,鲁迅在《祝福》中写道:“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无聊”的意思不同。
B、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的内疚之情。
C、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阔人、麻木的人们的愤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D、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