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学期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五中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810字。
蚌埠田家炳中学、五中联考期中试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具体来说,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即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内在驱动和目的。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存在着三种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第二种是政治经济学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第三种是教育学原理的模式,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阐述能够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如何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因此,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可耻;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倡导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这一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
在观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依靠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够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界限,劳动教育始终是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混淆。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不依托于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段,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考核标准。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在制度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一直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整个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评价、督促机制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完成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
1. 下列观点中能体现劳动教育“外生性特点”的一项
A. 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B. 将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C. 强调劳动的意义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技术教育。
D. 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外生性特点”使我国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B. 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集中阐释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
C. 文章从多个层面论述了重建劳动教育观的具体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 文章论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回顾了经典理论,又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具备了“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就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B.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完成了德智体美教育也就完成了劳动教育。
C. 劳动教育缺少具体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因此只能依靠学校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D. 要推动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缺乏监督评价等问题。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外生性特点”的检索区间在第一节,体现在两个方面: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和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
A项“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不属于“外生性特点”的两个方面;
B项“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属于“外生性特点”的两个方面;
C项“服务经济建设”属于“外生性特点”中的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符合题意;
D项“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不属于“外生性特点”的两个方面。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潘毅)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仪式昨天(1月1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宣布平台正式上线。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