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2020年4月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4/13 17:51: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920字。

  民乐一中2020年4月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美学史的幻象世界(节选)
  赵建军
  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要找到合适而恰切的概念维度,这个概念要具备如下条件:作为单词它必须是多音节的,以单字为词,不便于进行现代阐释和学术的理解、交流;作为该概念组合词的构成词素,必须是源自中国本土且能够作为独立词语表达意涵的;最好在世界上能够寻到对应性的词语,其涵意可以各表所指,但所指却具有相通性,这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对中国美学史的阐释逻辑进行考量。综此几点,我们认为,“幻象”一词很适合用来描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逻辑。“幻”和“象”均植根于本土文化,在原始巫文化中便用到它们,以后都纳入美学史的阐释系统。其中的“幻”字,在巫文化中“巫师”便被称为“幻人”。《说文解字》解释“幻”为“不肖”,指通过“变化”、“变幻”性操作实现造生和化成(教化)之意。至于“象”字,渊源甚古,原始图腾和巫术皆为对“象”的文化操作。由物象而生图象、意象,最早的成果就是《周易》中的“卦象”。“卦象”可以理解为综合“天象”(天文)、地象(地文)而成的人化之象(人文)。美学是人文造化的产物,中国美学应当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诠释系统,而最初形成的“卦象”,蕴含有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理论模型。“幻象”作为组合词,其构成“词素”的逻辑蕴涵却异常丰富,形成系统,这就为开掘该词的美学蕴涵,基于现代视野赋予逻辑蕴值提供了可能空间。西方美学和佛教美学中也有对应于“幻象”的相应词语,英语的“幻象”写作illusion,梵语的幻象写为māyā,它们与中国传统美学对“幻象”的“不肖”、“恍惚变幻”有某种相通,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话语系统,中国美学史的幻象逻辑所表达的独特蕴涵,可以通过中西语境中的差异比照,得到更深入的发现和揭示。
  就根本方面来说,幻象逻辑是揭示中国美学史深层本质的一个十分合适的维度。从词面上说,中国传统美学对“象”的理解都是“幻”的。这个“幻”在三个层面上离开了实然物象:一是仰观俯察,以意取象,所谓“散点透视”即指对外在物象的主观化意念截取;二是“象”是操作对象,也是意念表达的载体,意念性的“象”,表面上看似乎感性色彩充分,其实已然“形而上”了,理智化了;三是舍象求意,意为象外的审美韵致,这一点使“象”更进一步远离了实物物象。反过来,从“象”这一面来理解,则“象”包含了一切美的感性存在。在主体意念化的操作过程中,对“象”的感受和认知,自始至终保持着“象”的感性特质,在主体直觉的统摄下,它呈现为感性特质、内在品性的意念双向性展开,让动与静、大而小、逝与返、曲与直、刚与柔等对立性涵义,借助“象”的互训互成得以确立。基于此,中国美学以意念对外在的数、景、象、境的感遇为先导,通过意念上的扩张性发散,形成强烈的主体感悟氛围,进而生成对“象”的感悟性立意,所谓直觉性质的幻象生成便由此得以成立。依此轨迹,美的幻象似乎无所不在,不仅主体精神的外化,由意念性的目标扩散至无垠的宇宙,而且宇宙万象也借助主体意念内化为心性直觉和审美意象,生成跳脱于境遇或景象外的审美感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美学史的“幻象”与“幻觉”始终是现时性的在场,美始终是因感而悟,因悟及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美学概念,不宜是单音节的词语,而必须是多音节的单词,因为多音节的单词才便于进行现代阐释和学术的理解与交流。
  B.美学是人文造化的产物,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诠释系统,“卦象”即蕴含有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理论模型。
  C. 西方美学和佛教美学中有与“幻象”相应的词语,运用“幻象”概念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对中国美学史的阐释逻辑进行考量。
  D.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象”,是人们对外在物象的主观化意念截取,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然物象的具体内容,只是形式上的“象”。
  1.C  【解题思路】A项,曲解文意,“不宜是单音节的词语”的应该是“发掘和阐释中国美学史的逻辑本质”的“概念维度”,不是所有的美学概念。B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中国美学”才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诠释系统”,而不是“美学”。D项,过度解读,“完全脱离了实然物象的具体内容”不合文意,下文有“对‘象’的感受和认知,自始至终保持着‘象’的感性特质”等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阐述“幻象”适合用来描述中国美学史发展逻辑的理由,先提出理论依据,再以此为前提对“幻象”进行具体分析。
  B.第一段说到巫文化中的“幻人”,意在说明“幻”字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象”字组合成一个多音词才能充当美学概念。
  C.第二段着重剖析幻象逻辑便于揭示中国美学史深层本质的道理,进一步阐述“幻象” 用来描述中国美学史发展逻辑的意义。
  D.第二段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展开阐述,先提出本段分论点,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归纳“幻象”的美学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幻象”一词源自中国本土,并且能够作为独立词语表达意涵,这是它适合用来描述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逻辑的重要原因。
  B.“幻”和“象”的逻辑蕴涵丰富,合成词“幻象”便于开掘其美学蕴涵,为基于现代视野赋予逻辑蕴值提供了可能空间。
  C.“象”是具有感性特质和内在品性的意念,其双向性展开让美学概念中诸多对立性涵义借助“象”的互训互成而得以确立。
  D.“幻象”具有直觉性质,它以意念对外在事物的感遇为先导,通过意念上的扩张性发散,从而生成对“象”的感悟性立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期全国多地、多校、多所教育机构开展网络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丰富学生寒假生活,确保停课不停教、不停上考试、开设直播课程、提供公益性学习资源,课程内容既有针对中高考和边远地区学生的课业辅导,也有培养学生感恩和居家运动的特色课程。
  全国多地、多校利用“云端”技术,搭建“空中直播课堂”,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