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时作业1
- 资源简介:
约3150字。
第二单元 第5课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
B.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木头
C.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B
【解析】木:树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 一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萧森 无边落木萧萧下
D.塞上风云接地阴 接天莲叶无穷碧
【答案】D
【解析】A.独自/只。B.数词/副词,一旦。C.萧索,萧条/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D.均为连接。
3.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迟之 B.晋军函陵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 无边落木萧萧下
【答案】C
【解析】A.意动用法。B.名词作动词。C.使动用法,和“繁”字的用法相同。D.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了。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
D.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答案】D
【解析】A.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B.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C.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D.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这是个贬义词,而此处为褒义语境。
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