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检测试题(2份)
- 资源简介:
约8090+8720字。
第三单元检测(A)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马大勇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各项中,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情”,除“情感”外,还包括诗歌的美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总是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思路解析: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不当。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
……
第三单元检测(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着陆(zháo) 模具(mú)
通缉令(jī) 岁稔年丰(rěn)
B.迄今(qì) 倒数(dào)
辟谣(pì) 如椽之笔(yuán)
C.讪笑(shàn) 轻佻(tiāo)
太阳穴(xué) 叱咤风云(zhà)
D.忖度(cǔn) 枇杷(bí)
流涎水(xián) 刚愎自用(bì)
思路解析:A项,“着”应读“zhuó”。B项,“椽”应读“chuán”。D项,“枇”应读“pí”。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 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 。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思路解析:“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求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叙述出来。“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语段中说的是“文字”,应用“平易近人”。“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这里指批评家评论语言的特点,应选“字斟句酌”。“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领神会”着重于领会,一般指一方;“心照不宣”着重于不宣,一般指双方。根据语境,选“心领神会”。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强调,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