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40字。
天津市和平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就像一匹脱缰的骏马,从燕赵文化的围栏中冲突出来。在的白云和坦荡的大地相连之处,一座登峰造极的伟大城市,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不断延伸的历史,贯穿着整部中华文明。它的形象雍荣华贵,它的风骨浩大优雅,它的雄霸王气振慑四方。
巍峨舒展的长城,云蒸霞蔚的皇家园林,华光凝照的红墙黄瓦,庄严肃穆的皇权,丹桂飘香的四合院,的画眉,清幽的合欢树……北京,一座集豪迈与柔情于一身的帝王之都,它集合了南国水乡的富饶婉丽,北方草原的粗犷豪放,西部大漠的荒凉凄郁,东部沿海的热情繁华。在古老博大的中国,有哪座城市能像北京这样把戈壁滩如云马队的剽悍与苏杭丝绸鱼米之乡的温情,最悠久的文明与最现代的气氛于一身呢。
1、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A.脱缰(jiāng) 屹(yì)立 雍荣(róng)华贵
B.振慑(shè) 巍(wēi)峨舒展 云蒸霞蔚(wèi)
C.戈(gē)壁 剽(piāo)悍 富饶(ráo)
D.粗犷(kuàng) 清幽(yōu) 气氛(fēn)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舒卷 轻捷 高深莫测凝聚
B.飘浮 轻快 讳莫如深聚集
C.舒卷 敏捷 高深莫测聚集
D.飘浮 矫捷 讳莫如深凝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唐三彩是举世瞩目的中国艺术瑰宝,马是唐三彩中最常见、最具魅力的艺术造型,这是众所周知的。
B.孔子文化节是一项纪念先哲、交流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讨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旅游节庆活动,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或忧虑已经发生的事情,这种心态是早期心理情绪创伤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一种不利于身心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
D.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4、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 章回体长篇小说 《石头记》 海棠诗会 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B 《祝福》 反对封建礼教 鲁迅 《彷徨》 贺老六
C 《庄子》 浪漫主义 南华真经 鸡犬相闻 庄子及其后学所作
D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半自传体 佩葛蒂
二、(9分,每小题3分)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凤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描述一种现实,叙事则是一种语言魔力;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尽管如今多数作家力图去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但是许多时候文学的独特价值还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
C.与侧重故事和冲突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虽然更能见出叙事的功底,但如今在故事和叙事的较量中日显颓势。
D.短篇小说创作要达到叶灵凤所提到的境界,即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必须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需要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作家要建构自己的叙事方式,而不能简单地再现经验、讲述故事。
B.现成的叙事成果、传统的叙述模式助长了作家的艺术惰性,叙事革命面临停顿,文学的独特价值难以显现。
C.当下故事之所以重获小说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作家对叙事艺术的追求会增加创作的难度,尽管叙事艺术更能体现小说的本质。
D.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人们追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了对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深度思考。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如果单纯地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值得怀疑。
B.叙事艺术正经受时代的考验,放弃对它的探索,把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奉为创作的旨归,必然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要有较强的叙事功底;断片切割不好,语言若无创造性,就无多少文学价值。
D.小说不一定是故事,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1、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