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上海市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6题,约23660字。
2018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锲而不舍,_________。( )《劝学》)
(2)柳永的词《八声甘州》“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写,以“渐”字领格,勾勒出一幅深秋雨后的萧索图景。
【答案】 (1). 金石可镂 (2). 荀子 (3). 渐霜风凄紧 (4). 关河冷落 (5). 残照当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镂”“荀”“凄紧”“关河”“残照”等
阅读新闻周刊记者采访金庸先生的片断,按要求选择。
记者:金庸先生,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81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 ?
金庸: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
2. 依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没精力做学问有关吗?
B. 与王朔先生批评您眼界太窄、您的武侠小说太俗有关吗?
C. 与有媒体批评您不甘寂寞、借高龄求学来炒作有关吗?
D. 是因为有学者批评您学问不够,您想拿学位来证明自己吗?
3.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是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②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压缩语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金庸的回答推断出的提问句,填入空格处恰当的一项”,然后分析金庸的回答,概括其内容,再推断记者的提问。从记者前面所说“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在81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可知,后面应是问金庸先生为何要这么做;从金庸的回答来看,“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金庸解释的重点是“学问不好”,这就排除BC两项;记者提问的时候已经说“您辞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和博导的职务”,由此可知,“与有学者批评您忙于院长事务……”这一提问就没有意义了,排除A项,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涵,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能代表金庸先生态度的一组”,然后根据语段中金庸的回答明确其态度,再分析选项所给的句子,看哪些句子的观点与金庸一致。“原先王朔批评我的小说太俗了,我并不在乎,我写通俗小说,俗是免不了的。现在有人公开批评我学问不好,我就相当地重视了。学问不好是事实,唯一补救的办法是令自己的学问好一点,不是好过别人,而是今天好过昨天的自己”,金庸的回答中主要体现出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即“重视”且承认,然后就是进行补救,这体现出金庸先生胸襟的宽广,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弥补。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这与金庸的观点有接近之处,但并非是金庸强调的重点;②“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意思是“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才能容纳世间万物”,这与金庸的观点一致;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的表现”,这与金庸的观点一致;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这是强调刻苦学习的精神,并说明做学问的艰难,这是说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说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这与金庸的观点不同。故选B项。
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脉保护
孙玮
①二维码在2017年夏季的上海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个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网络小端口,竟然成了人类两百万年浩瀚历史的未来象征,“‘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上海展”的第 101 件展品,是一枚由 100 组文物构图而成的“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