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测试卷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3-2004学年度上学期<br>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br>
<br>
高 二 语 文 期 末 测 试<br>
<br>
<br>
第I卷 (选择题 共45分)<br>
<br>
一、(18分,每小题3分)<br>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的一项是: ( )<br>
A.漫溯(suò) 管弦(xuán) 银篦(bì) 执拗(niù)<br>
B.憩(qì)息 枯槁(gǎo) 浣(huàn )女 愀(qiǎo)然<br>
C.出谪(zhé) 幽咽(yè) 青冥(míng) 灰烬 (jìn)<br>
D.编纂(zuǎn) 匍匐(fú) 泯(mǐn))灭 爱憎(zēng)<br>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r>
A.作蘖 针砭 涣散 凋蔽 B.清醇 尚飧 偏舟 溽暑<br>
C.眉黛 钦定 靡涯 零丁 D.希翼 拔擢 俊赏 枕籍<br>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br>
我们知道,台湾岛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他们的政治___________,拿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做筹码,做起“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黄粱美梦,说什么台湾和祖国大陆是历史上的“远亲”、地理上的“近邻”,妄图割断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__________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对此,在国际上___________的中国政府决不会坐视不管,正在享受安宁幸福的你们也是绝对不答应的。<br>
A.图谋 篡改 深孚众望 B.谋划 窜改 众望所归<br>
C.谋求 篡改 不负众望 D.谋略 窜改 不负众望<br>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br>
A.我不知道本文读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曾仔细观察过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那<br>
些绘声绘色的展品的全貌。<br>
B.读鲁迅的散文,则又如同在一古老的深宅大院,听一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述说着现实<br>
人生。<br>
C.艾米莉·狄金森的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br>
D.比较中外名诗,可以认识到两种风格是天渊之别,又可以体会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br>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r>
A.读词不仅要品味它的意境,更要了解它的章法和句法。<br>
B.如果你认为在当前有些干部贪赃枉法,绚私舞弊的问题严重,就可赞扬诸葛亮不绚私<br>
情。<br>
C.而今,这种自然经济时代的和谐,遭到现代化生产的强大冲击。<br>
D.各级党政干部能不能将“三个代表”牢记心上,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br>
6.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r>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br>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br>
(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br>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br>
A.(1)(3)(5) B.(1)(4)(6) C.(2)(4)(5) D.(2)(3)(6)<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