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意识·知识·创新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273800 E-mail:xsp168@265.com xsp008@tom.com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势必成为语文学习指导的首要任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学习指导中的创新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一、更新传统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语文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这种专制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全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创新者则把学生看成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和关爱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语文课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民主程度越高,创造性也会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典范,他不光每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要和学生共同商量,甚至连公开课上讲什么,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将教师的心愿化为学生自己的心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转变学生学法,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也是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给相应的学习方法。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只会应式,不会创造。创新教育则不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操作完成,就语文课堂来说,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预习性阅读阶段,理解性讲、读、议阶段,巩固性练习和应用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相应地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理解阶段、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