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100字。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
吕玉华
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自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詞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項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②“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寄出和语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③“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昌於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④“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规范.
⑤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⑥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的基础。后人继承并发杨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休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⑦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息相关。
B.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动。
C.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广。.
D.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
B.文章首先论述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C.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镜、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D.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B.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C.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组成术语“意境”后的审美容量也大于王昌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D.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境偏重于情感和情绪的抒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鱗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