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教案(3份)
- 资源简介:
约10740+5520+17540字。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4.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词典。
5.教学时数 2课时
一、编写意图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那么这文化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观呢?今天,我们将从成语的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梳理成语,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
1、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2、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时间:建议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至2课时。
2.参考资料:建议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
3.学习方式:建议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活动时间: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5.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记分制,即小组长将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按5分制作记录,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商议确定学生的得分。小组长实行轮流制。打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主、合作、质疑、创新、效果。
(三)如何利用教材?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四)下列表格教师可以参考使用。
使用时注意: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表格诸项填写并交流;“成语的特点”一栏有难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成语梳理(之一:属性)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特点 成语的结构
……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
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
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
,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
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
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
……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3、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导语:什么是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可惜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已达成共识,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如: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如: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如: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小张买了一本《修辞》。
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到领导人讲话、广告媒体,小到日常谈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而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