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7年高三年级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4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4/21 8:26: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8题,约14090字。

  北京市通州区2017年高三年级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4月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宋代的戎州,治所位于僰道县,金沙江和岷江于此汇合。一日,被贬至此的黄庭坚泛舟江上,思索起困扰他已久的书法难题。虽然,在这之前的元佑年间,黄庭坚的书法已经风靡天下,尤其是那伸展不羁的捺脚,被时人称为“元佑脚”。但在他看来,这还远远不够,笔画间的那股“痴钝”之意,凝于眉头,郁于心头。如何将其抹去而更为【甲】?这是黄庭坚冥思已久的问题。于是某个闲暇之日,他出现在僰道江上的一叶扁舟内,他斜靠在船中,以指为笔,以空气为媒,模拟着笔势的运行。苦思中,只见船工那荡桨的动作,一推一挽之间协调自然、天然成趣,——这岂非与书法笔势隐隐暗合?刹那,如武陵人入桃花源,豁然开朗。在《山谷题跋》卷九《跋唐道人编余草稿》中,黄庭坚自谓:“于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得用笔。”长年,就是当地人对船工的称谓。
  于江上扁舟悟“道”并不是黄庭坚的专利,同时代的苏轼泛舟赤壁而作《赤壁赋》,早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二人既在文学史上号称“苏黄”,又在书法上与“米蔡”并列为宋四家,宋人曾敏行所著《独醒杂志》中记载:苏轼说,鲁直(黄庭坚的字)字虽然清劲,但笔势有时太瘦,好似“树梢挂蛇”。黄庭坚【乙】,您的字我固然不敢轻易评论,但偶尔觉得有些褊浅,颇像“石压蛤蟆”。
  苏轼传世名作《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书字体横扁,左低右高,如被石头压住而呈斜翘姿态,落入蛤蟆体之讥真是“恰当”极了。同张书卷后有黄庭坚的跋语,且看其字,横长不羁,奇崛伸展,以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的论说,树梢挂蛇的评价也是“理固宜然”。
  书法家风格各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与之并列的欧阳询则“森森焉若武库矛戟”。但苏黄二人如此突兀的差异中间,却又隐藏着一些“密码”。
  1.根据“材料一”,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巧夺天工   反唇相讥        B.浑然自成   反唇相讥
  C.浑然自成   自我解嘲        D.巧夺天工   自我解嘲
  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黄庭坚书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佑脚”是黄庭坚所创,在宋代被人们竞相效仿。
  B.笔画间“痴钝”之意的抹去,灵感来自荡桨的长年。
  C.其书法风格独特,时人无法超越,被列为“宋四家”。
  D.其字横长不羁,奇崛伸展,被苏轼说是“树梢挂蛇”。
  3.下面是苏轼《寒食帖》书法作品(局部),你是否同意黄庭坚评其字为“石压蛤蟆”的观点?(3分)
  4.江上扁舟悟“道”不是黄庭坚的专利,苏轼泛舟赤壁而作《赤壁赋》,借客之口感慨“          ,         ”之人生短暂。(2分)
  材料二
  文房四宝,毛笔当属最重要的一项。各色毛笔中,湖笔有笔中之冠的美誉。湖州在长达几个世纪内都是全国的制笔中心,而在湖州之前,这个身份属于宣城。相传,秦始皇时蒙恬南伐楚国,在中山取得优质兔毛,纳颖于管,世称蒙恬造笔。唐代韩愈为此写《毛颖传》,据学者考证,此中山是宣州之中山,于是宣笔的起源显得“其来有自”了。
  1954年湖南长沙左公山发现一座战国楚墓,墓内出土一支毛笔,装于一根细长的竹筒内,笔杆长18.5厘米,杆径0.4厘米,竹质。笔头长2.5厘米,以兔毛制成毫,用细线缠绕在笔端周边,并以髹漆固定。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因而号称“天下第一笔”。   
  此时的毛笔极为细长,实是为了方便。1972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一支汉代“白马作”毛笔,其杆尾削尖,如同一根簪子。插笔于冠,以备书写,故名“簪笔”。又插笔于耳际,或称“珥笔”,《汉书》中就有“簪笔持牍趋谒”的描述。
  两晋之后,毛笔渐粗,至唐为盛。日本正仓院犹存十数支唐笔,虽然长度上仍和秦汉相仿,但杆径已经暴增到2厘米左右。这种毛笔有一个专名,叫鸡距笔,做法和前代也大有不同,乃是由麻纸缠绕笔毫而成。比起前代和今天的毛笔,鸡距笔毋宁说近似于硬笔了。这种发展有利有弊,白居易作《鸡距笔赋》赞颂之,而柳公权则批评其“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发展至宋代,毛笔形制再次发生改变。黄庭坚曾在《跋东坡论笔》云: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诸葛氏是制笔世家,以善做三副笔出名。所谓三副笔,由笔心、副毫和披毫三部分构成,以笔心加副毫束成笔柱,再在外层加以副毫为披。但另一种“无心散卓笔”更加兴盛,并绵延至今。散者,散扎毛料;卓者,毫锋高长。较前者的特点便是蓄墨量大大增加,笔锋没有束缚而更能挥洒自如。宋代正处于笔制交替的时代,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毛笔。东坡好旧,笔锋短且健;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尚新,锋长而带柔。这直接影响了二人的书法风格。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毛笔”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证明我国的第一支毛笔发明于战国时期。
  B.汉代毛笔为方便,沿袭前代笔头细长的特点。
  C.两晋至唐笔杆渐粗,唐“鸡距笔”暴增5倍。
  D.宋代毛笔与前代最大不同是笔头形制的变化。
  6.下列“材料一”“材料二”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跋”与“序”相对,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
  B.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来自“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C.“文房四宝”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指笔、墨、纸、砚。
  D.白居易,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
  材料三
  书法班第一堂课,老师讲的就是如何执笔。老师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分别贴住笔杆的内外两侧,将笔捉住,中指一二节弯曲处勾住笔杆外侧,无名指的指甲根则由内向外格住笔杆的右外侧,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提供外力。五个手指,各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