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联考2016-2017学年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9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3/24 9:53: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150字。

  湖北省新联考2016-2017 学年第四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高考信息调研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形成其深刻反映礼乐文化精神的道家学说。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由于出生于礼乐文化最盛的周朝第一封国——鲁国,因而对周朝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情有独钟。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道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兴起的两股主要的思想力量。这两股思想力量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崩乐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表面上是诸侯僭越、破坏制度,实际上却是社会发生变革,要求礼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经过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不仅彻底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得到新发展,这一时期兴起的礼乐文化思潮使之前的礼乐制度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B. 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上到下的过程,即由周初礼乐只服务于贵族到逐渐扩大范围,最终“礼不下庶人”的制度被打破。
  C. 诸子百家不仅对“礼崩乐坏”的原因做出反思,还进一步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了礼乐文化向前发展。
  D. 老子的道家学说深刻地反映了礼乐文化精神,他把周朝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结合起来,互相解释。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及“礼崩乐坏”的局面,侧重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发现隐藏其中的精神实质及它在社会、政治、人生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B. 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作为儒家思想创立者和礼乐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礼乐思想则见于《礼记》和相关文献典籍中。
  C.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力量,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D.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所谓“礼崩乐坏”,实质是当时社会发生变革,需要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礼乐制度,并不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崩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西周初年的礼乐文化传授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B.老子在以道论诠释西周礼乐包含的意义时,既继承了礼的秩序和质朴精神、乐的和谐及宁静特质,又从道的角度对它做出了新的阐释。
  C.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仁道”思想体系,使得礼乐文化不再是一种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而成为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
  D.孔子对周朝礼乐文化情有独钟,为此开创私学广收弟子,并将礼乐置于弟子学习的首位,这对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神迷路了
  著〔西班牙〕罗赫尔·卡拉维格 译 刘 洁
  一个一身红衣的女孩正略显匆忙地走着。她一边走一边听音乐,还在想着将要见到她生命中的爱人。她边走边听边想,同时又感到喜悦、害怕和希望纠结在一起。这个红衣女孩是个美女,既有古典美的气韵,又不乏现代感。她没有年轻到天真的程度,也没有成熟到不相信爱情。她的爱情正在不远处等着她。她一边走一边通过耳机听着手机里的音乐,现在播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